“水泵转起来了,田里的稻子总算能喝上水了!”今年6月,黄梅县大河镇大桥村九组组长柳吉汶望着重新轰鸣的抽水站,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入夏以来,天气持续高温少雨,天门、大桥两村600余亩农田出现旱情,西河村中心渠淤塞严重,三村借“开门教育”契机,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清淤抗旱动能,让干涸的农田重新浸润在汩汩流水中。
开门纳谏定方案,群众需求就是“施工图纸”
“天门村二组提水泵站下脚垮塌,农田旱情最急!”5月13日,村两委在开门教育走访过程中,二组村民的发言直指要害,灌溉设施修复成为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驻村干部洪烨带着问题清单现场办公,迅速敲定“先急后缓、人机结合”的抗旱方案。确定天门村重点抢修二组提水泵站,6月份启动施工,7月底完工。
听到此消息,10位村民主动要求加入抢修工作,村委会就地取材,收集拆除危房后的玉石板作为挡土墙,降低成本。天门村将本次资金使用明细全程公开,发动二组村民代表参与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村里修水泵花了多少钱、买了哪些零件,都在公示栏贴着,我们看得明白。”天门村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於治军指着村委会公告说。目前,天门村二组提水泵站修复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预计7月底完工。
干群齐心修设备,党员带头干出“加速度”
大桥村九组提水泵站,承受大桥村水田一半的灌水任务,涉及10个小组。村干部在“开门教育”中上门征询群众意见,发现因泵站建设过于久远,提水泵老化问题成为群众最为关心的焦点。
村两委迅速召开会议,商讨修泵事宜,并安排每名村干每天轮流查看现场,确保施工质量。施工期间,面对炎热的天气,九组村民主动送水到现场,以防施工人员高温中暑。“这次修泵,靠的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位村干部感慨道,“开门教育,就是要解决群众最盼的事。水通了,老百姓的心气也就顺了。” 6月30日,随着提水泵在大桥村九组启动,受旱农田实现灌溉全覆盖。
及时清淤畅渠道,干群携手解难题
西河村三组中心渠淤塞严重的问题,在5月22日村干部的走访过程中被“揪”了出来。这条中心渠关乎近 1500 余亩农田的灌溉,由于长期缺乏及时清理,渠内杂草丛生、淤泥堆积,水流不畅,严重影响了周边农田的灌溉用水。
村两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由村干带头,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志愿者成立清淤专班,并积极协调资金组织挖机和运输车,对总长2000多米的中心渠展开集中清淤整治,全力保障农田灌溉用水的平稳运行。据西河村村书记蔡七仙介绍,此次行动累计花费1万余元,只用了三天半的时间就清理完渠道内的杂草淤泥、疏通堵塞点,彻底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长效管护保运转,制度背后是民生温度
此次天门、大桥两村的提水泵修复工程和西河村的清淤工程,不仅确保2000余亩良田灌水畅通无阻,还建立起抗旱“长效账”:天门、大桥村同步建立“水泵管护责任卡”,每台设备明确1名村干和组长作为“双责任人”,定期开展维护保养,约定“人为损坏照价赔偿”,确保设备坏了有人修、干旱来了有备仗。西河村设“渠道巡查日志”,派专人每周至少巡查中心渠两次,记录问题并处理,小问题当场清,大问题报村两委。
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教育实践的考场,才能让学习成果真正扎根土地。一场开门教育,听到了群众的真心话,建起了干群联心桥,干群用双手和汗水,让清泉流淌在希望的田野上,浇灌出对丰收最朴素的信心。后段,大河镇将继续以“开门教育”为契机,持续关注群众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