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军与“银辉支部”的老党员商量村务。
时针拨回2017年3月。
已在浠水县公安局坚守辅警岗位近十年的汪军,面临人生抉择。彼时的朱店村,发展步履维艰。为了全村15个小组、800余户的未来,三任老支书周叔义、饶明旺、明炳桂,三赴县城,力邀这位从本村走出去的后生回乡担任“领头雁”。
面对可能转事业编制的稳定前景,汪军起初婉拒。然而,老支书一句饱含期许的话语——“刘备三请诸葛亮为兴汉,我们三上浠水为朱店兴旺请你!”令他热泪盈眶,毅然辞去工作,回到生养他的浠水县竹瓦镇朱店村,接下村党总支副书记的重担。一年后,32岁的他全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
面对困境,他信念坚定:“穷则思变,必须甩开膀子闯新路!”
产业突围——
“空心村”建起小型农业加工园
军令状超额兑现
面对村账上刺眼的赤字和高达41%的土地撂荒率,汪军在第一次党员大会上立下军令状:“三年内不让村集体增收20万元,我自请辞职!”
朱店村靠近大山,村民长期依赖传统种植,发展乏力,仅靠现有资源难以破局。突破口何在?汪军将目光投向在外能人。“用好在外能人的智力、资源,是强村富民的关键。”他带领村“两委”积极探索“村增收、民致富”新路。
“同吃同住”是汪军联络乡情的独特方式。朱店村有位老板,每次回老家就喜欢住在村部,汪军索性有家也不回,陪老板一起睡在村部,同他唠家常、谋发展。“以心换心,用真情维系乡情,才能激发能人反哺桑梓的热情。”汪军说,村里打造小型农业加工园,这位老板无偿捐赠钢构厂房,登记成为村级固定资产。
拥有近40年历史的村办企业“朱店粉丝厂”,因工艺落后、销路不畅陷入困境。但汪军没有放弃这块“金字招牌”,带领村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远赴山东招远等地取经,学习先进工艺和经营模式。回来后,推动粉丝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升级,实现“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
三年之约,汪军不仅兑现,更超额完成!曾经负债23万元的“空心村”华丽蝶变,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2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振兴样板”。
聚力治理——
“银辉支部”让老党员上岗
七年实现零上访
近3000人的村,还有复杂的街道事务,仅靠4名村干部管得好吗?
汪军深知治理需借势聚力,他注意到饶明旺、张春芳等退职老干部熟悉村情、威望高,常义务协助工作。“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何不将其组织起来?
借鉴外地经验,汪军创新成立“银辉支部”,组织17名老党员“亮身份、设岗位、授职能”,认领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职责,将村级“无力管”事务转化为“党员管”,让“夕阳红”焕发“治理蓝”。
从谋划到落地,并非坦途。部分老党员挂牌后萌生退意。面对困境,汪军迎难而上:家人反对的就上门沟通,外出的就电话沟通,沟通不成便驱车当面恳谈,代表村“两委”郑重承诺支持,并多次组织赴湖州等地实地观摩。
五年坚持,“银辉支部”终成闪亮品牌。老党员们化身“和事佬”“宣传员”,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50余起,化解群体性事件1起,助力朱店村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连续七年零上访。
同时,汪军积极构建多元共治格局:设置“六员”岗位引导群众参与;以“姐妹共建”凝聚妇女力量;开办“希望家园”关爱留守儿童……涓滴之力,汇聚成乡村治理的蓬勃力量。
实干为民——
自拆伯父十万元违建
“铁脚板”踏平脏乱差
“村干部的办公室在田间地头!”汪军那辆风雨兼程的摩托车,七年行程10万公里,是他回应老支书重托的坚实足迹。
上任之初,朱店街道通组路旁乱搭乱建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群众怨声载道。汪军明白,赢得群众信任需从身边事做起。他带领“两委”反复宣传,带头清理垃圾、拆除违建,多方筹措资金100余万元,建设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及2000米排水管网,惠及沿线群众。
2024年,借“清洁家园”契机,他决心根治村容顽疾。“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他率先垂范,指挥挖机拆除了自己伯父价值10余万元的违建房屋。此举震动全村,103户村民纷纷拆除违建。
村容巨变背后,是汪军带领党员群众5次外出“取经”、70余次院子会的集思广益,是每周数次夜宿村部审核清单、盘算资金的殚精竭虑,是每月200多次致电乡贤的殷切恳请,更是车轮滚滚丈量出的担当。
这位裤腿常沾泥、说话带土味的村支书,用脚步连接民心,以实干振兴乡村。他先后当选湖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荣获黄冈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然而,在他心中,满墙的荣誉,远不及村民舒展的笑颜,更不及脚下这片日益丰饶、充满希望的田野。
来源:湖北日报(南海 黄赫 高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