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商义东 朱秀 周文韬
位于大别山南麓的麻城市顺河镇云雾山村,层峦叠嶂,山路蜿蜒。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在云雾山村汪家冲湾衍福里公益社内,童声清脆,笑语连连。这个由“政府指导、乡贤引领、村民自主”的“一老一小”互助共建点,焕发勃勃生机。它不仅为这个老龄化与儿童留守问题突出的山村注入新活力,更蹚出一条乡村内生解决困境的新路。
暑期托班,幸福食堂,“一老一小”有了欢乐家园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童话吗?”“喜欢!”7月19日,衍福里公益社一楼大厅里,江苏儿童文学作家周彩虹带着孩子们共享童话时光。孩子们争相举手提问,后排的老人们时而微笑注视,时而低声絮语,气氛欢快热烈。
这是公益社举办的第一期暑期托管班(7月5日至8月22日),为汪家冲湾及邻近湾组的2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照管服务。本地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含准大学生)担任老师,辅导暑期作业。公益社还积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邀请外地名师授课,拓宽孩子视野,弥补乡村教育短板;设立“衍福里弘学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子、资助困难学生。今年暑期,公益社将首次为村里4名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
除了儿童托育,公益社还是老人们的“幸福食堂”。2024年10月8日“幸福食堂”试运营以来,早餐3元、中晚餐5元,为湾里老人提供新鲜可口的一日三餐。“食物都适合老年人口味,兼顾营养和习惯。”公益社负责人汪志诚介绍。
说话间,几位老人提着刚从菜园采摘的时令蔬菜走进厨房,递给准备晚餐的林大姐。食堂运营后,送菜成了村民的自发行动。“年轻人忙着公益社的事,我们老人就种点菜出份力。”村民顾奶奶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共建的真谛。目前,“幸福食堂”固定就餐老人15名,对行动不便者还提供送餐上门。
这里,还是整个湾组乃至云雾山村的活动中心。老人闲话家常、下棋娱乐,孩子嬉戏学习,年轻妇女交流互动。送医下乡时,它是义诊点;文娱活动时,它是大舞台。楼上书声琅琅,楼下笑语连连。
“一房多用、一时多能”的智慧设计,让有限空间释放出最大温情与效能,成为村庄跳动的温暖心脏。
乡贤发动,聚沙成塔,一个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诞生
这样一个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如何在偏远山村诞生?
云雾山村汪家冲湾,共有50多户180余名村民。村里青壮年大量外流,留下多是“银发”与“垂髫”。
“家里老人离不开这片山,我们兄弟几个就琢磨,得在村里建个地方,解决他们的日间照料问题。”公益社理事汪智的话,道出了众多在外游子的心声。这份孝心与乡愁,点燃了“衍福里”的最初火种。
2024年春节(2月9日),从东莞、泉州、嘉兴、成都等地返乡的汪青、徐见华、汪智、汪劲松等乡贤,敏锐地抓住了凝聚人心的契机。他们召集湾里人围坐一堂,共商筹建衍福里村民活动中心。
没有行政命令,全凭乡亲情谊;没有强制摊派,全靠自愿捐款。最终,70余万元的启动资金(含社会各界捐款)筹集到位,这里面既有在外乡贤的大额捐赠,也有留守老人省吃俭用的微薄心意。这笔资金,承载着整个湾组对“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共同期盼。
从2月的构想,到3月14日动工,再到10月2日中心落成、公益社同步成立,短短6个半月,一座占地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拔地而起。
这不仅是一栋建筑的落成,更是一个村庄集体行动力与凝聚力的见证。
资源链接,共建共享,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动村民捐资建楼不易,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切实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并维持公益社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考验。
带着这个问题,近期返乡的公益社发起人、管理者坦言,衍福里公益社自成立之初,便着力探索“内部挖潜、外部链接、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力求从“输血”走向“造血”,并持续优化治理。
深挖内部资源,村民深度参与是基石。发起人主动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衍福里公益社章程》《运营管理细则及经营性项目收费标准》《弘学基金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筑牢制度根基。公益社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由在外乡贤和本地能人组成,负责日常管理与运营,每周召开视频会议;监事会由村中长者担任,负责监督。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全湾人共同参与:开工时自发投劳、让地;建成时男女老少齐动手打扫;大学生放弃假期辅导孩子;老人无私奉献自种蔬菜……
“公益社建成后,湾风变得更好了。”汪智感慨道。
链接外部资源,注入持续动能。作为顺河镇首家民办非营利性公益社,项目从筹备到落地仅用不到8个月,离不开当地政府、民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协调用地、安全施工、组织注册,还送来政策补贴、文体器材,协助修建文化墙。为获得长期稳定资金,在外乡贤利用大城市人脉(如商会资源),将村里的土特产销往外地,既带动村民增收、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又为公益社注入活水。“公益社+合作社”的“造血”模式正在尝试,目前已完成两笔对外订单。 “未来,我们将探索更多途径,让合作社更好地发挥造血作用。”发起人之一、公益社理事长汪青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