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楼岗,绿意葱茏,生机勃发。环抱赤西湖的古柿树枝繁叶茂,青果初挂,静待秋日的丰收。
谁能想到,这个曾因贫困“挂了号”的村庄,如今已是省级美丽乡村样板?蝶变背后,是一位90后退伍军人王涛的抉择与坚守。
他舍弃年薪近20万的福建设计工作,回到管窑镇楼岗村,从月薪千元的网格员干起,用军人的韧劲,带领乡亲们蹚出了一条“柿柿如意”的振兴路。近日,这位“兵支书”荣获黄冈市“担当作为好支书”通报表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从福建高薪,到家乡网格员
2017年深秋,一通来自家乡老书记的电话,扰乱了王涛在福建平静而优渥的生活。
彼时,这位1991年出生的退伍军人,已是年薪近20万的室内设计公司骨干。城市霓虹闪烁,前途光明,但每次回乡,看到楼岗村“天晴灰尘呛、下雨泥泞深”的窘境,乡亲们渴望的眼神总让他心头沉甸甸。
“荷包是鼓了,但心里空落落的。”面对亲友的强烈不解,王涛的回答带着军人特有的耿直与党员的赤诚:“我是党员,更是军人!家乡养我长大,总得有人回来带乡亲们闯条出路!”没有犹豫,他毅然辞去工作,放弃十几万年薪,回到管窑镇东南部的这个重点贫困村,当起了一名月薪仅千余元的网格员。
冷水浇头,军营韧劲破冰开局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楼岗村环境脏乱、经济薄弱、交通闭塞的现状远超预期。四年的网格员生涯,王涛用脚步丈量了全村的每一个角落,调解纠纷、帮困解难,磨破了嘴皮子也磨厚了脚底板,终于赢得了乡亲们沉甸甸的信赖。
2021年底,30岁的王涛当选楼岗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成为管窑镇最年轻的“领头雁”。质疑随之而来:“毛头小伙能管好一个村?能服众吗?”王涛身上那股军人“不服输”的劲儿被瞬间点燃。然而,现实很快给了踌躇满志的他“当头一棒”。
在推进村庄整治的一次垸组会上,当动员拆除废弃猪圈时,部分村民情绪激动:“想动我东西?没门儿!”会议在尴尬与不欢而散中收场,当着县镇领导的面出了“大洋相”。
挫败感如冷水浇头,甚至让他萌生退意。可转念一想,“撂挑子?这不是军人作风!”军旅生涯锻造的韧劲让他迅速冷静:急不得,转变群众的思想是关键!
他带领两委班子,开启了长达两个月的“军营式”大走访。对党员“三问”:入党初心是什么?党的宗旨是什么?自己要干什么?对群众“三问”:生活有啥难?对班子有啥意见?对村子有啥想法?123个大小问题被梳理出来:断头路、低压电、危旧房…王涛决定从小事入手、先易后难,让乡亲们“看见真变化”。
破局,从一条路开始。2022年10月,经过他多方奔走极力争取,5.5公里坑洼村道完成了硬化刷黑!通车那天,村民们自发燃放鞭炮庆祝。火星映照下,这位90后支书头上早生的点点斑白格外显眼。
人心齐,泰山移!“军人作风” 点燃了 “共建共享” 的燎原之火:本村能人自发捐资 103 万元!村民主动拆除旱厕等危旧建筑 50 余处!低电压改造、路灯亮化、休闲广场等 10 余项民生工程遍地开花!曾经质疑他的村民,如今成了村容监督员。楼岗村也因此在2023年全镇支书 “擂台赛” 上,王涛凭借 “全民参与共建” 的生动实践勇夺第一!
古柿生金,“柿业”版图撑起致富梦
村庄美了,但村民的“钱袋子”还没鼓起来。环赤西湖畔的楼岗村,拥有896棵五百年以上的珍稀古柿树,年年硕果累累,却只能烂在枝头或低价贱卖。“砍树就是断根!”“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丢!”村民大会上,乡亲们的话语刺痛了王涛。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王涛果断亮剑,抓住楼岗村被纳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的机遇,打出了一套漂亮的产业“组合拳”。他深知规划先行的重要性,迅速聘请专业团队编制蓝图,为楼岗确立了“种植+加工+旅游”三产融合的清晰路径。紧接着,组建强村公司,集中流转撂荒地,高标准打造近千亩甜柿基地,让古树焕发新生机。
光有鲜果还不够,他积极引进能人回乡,潜心研究“药柿”的深加工潜力,成功开发出柿茶、柿酒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全力打响“古柿楼岗”和百年“药柿”品牌。同时,他巧妙借势蕲春“中国艾都”的金字招牌,大力发展蕲艾产业,建设烘干房、晾晒场,引进专业市场主体运营,形成了古柿与蕲艾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
每到秋日里,古柿林成了楼岗村最动人的风景线。红彤彤的柿子像小灯笼挂满枝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采摘游玩。“每年这个季节,我们都会摘些柿子寄给在外地的孩子,他们就馋这一口家乡味儿!”三组村民郑爱凤和老伴的箩筐很快装满,这独特的乡愁滋味成了最生动的广告。
楼岗的“黄金产业”不止于此。乘着“甬黄合作”的东风,宁波慈溪成熟的丝瓜络种植技术成功“跨省落户”楼岗。9万株青苗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长势喜人,产品包销无忧,预计带动50户村民年均增收1.4万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国家“十四五”以工代赈重点项目——“艾在柿乡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在楼岗落地,不仅新建道路5公里多、整治堰塘、平整土地,更直接让96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以前外出打工顾不了家,现在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比柿子还甜!”参与工程的李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蓝图铺展,三条循环路通向“星辰大海”
站在新修的产业循环路上,王涛展开“一村两园三循环”(楼岗村;甜柿产业园、蕲艾产业园;三条产业发展循环路)的规划图,目光坚定。他深知,振兴不能“千村一面”,既要立足当下,更要谋划长远。
他化身“求学尖兵”,7次带领两委成员外出取经,拜访乡贤。这份执着打动了在外创业的余清华,主动捐款20万元,并派专业工程师驻村助力。蓝图正加速变为现实:百余处旱厕猪圈拆除、200盏路灯点亮乡夜、内河沟渠水清岸绿、电网升级全域覆盖、三条产业循环路全部硬化刷黑…
红柿满枝的盛景虽在秋日,但楼岗村振兴的热度,在这盛夏时节已然蒸腾。从迷彩军营到广袤田野,从年薪二十万到扎根乡土,王涛的选择在外人看来或许“不划算”,但在他心中,能用青春和汗水换来家乡的蝶变、乡亲们舒展的笑颜,这份价值千金难买。
“老百姓对我期望很大,楼岗该怎么发展,我每天都在想。”这位晒得黝黑的90后“兵支书”,脸上始终镌刻着军人特有的坚毅与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
在古柿树虬劲的枝干间,在产业循环路延伸的方向上,楼岗村的振兴故事,正如那累累青果孕育的希望,乘“柿”而上,一路生花!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陈天兵 王维维
编辑:龚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