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一中党委书记 周七零
浠水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浠水一中”)肇始于1904年,跨越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历经八次迁址、十次更名,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贵鲜、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等先后为学校题名题词,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占地面积176亩,校舍面积6.6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5%,校园科学规划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宿舍区,功能分区明确。建筑风格融合欧式建筑的庄重典雅与现代建筑的简洁明朗,漫步校园,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时代气息。2022年,浠水县委、县政府启动新一中项目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助力学校成为鄂东地区现代化教育标杆。
浠水一中在百年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内涵丰富的办学思想体系。学校传承“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办学精神,强调品德修养与学识培养并重;秉持“游大匠门无弃材”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搭建成长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紧贴新时代教育需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修身立志、育人报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办学传统,秉承“以学生成长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践行“热爱学生、精心设计、抓细落小、持之以恒”的办学思路,形成了“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校风、“终身学习、言为士则”的教风和“严谨乐学、敏求弘毅”的学风。
这一系列先进的办学思路与理念,成为全体一中人共同的信念与行动指南,引领学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前行。作为浠水县基础教育的领军者,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县教育局的指导下,全体一中人勠力同心,高考成绩连续10年稳步提升,连续6年荣获“黄冈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奖”(2024年获评“特别优秀奖”),荣膺“中国县域百强中学”“湖北省人文特色高中试点校”“湖北省基础教育教研试验校”等称号。
立德树人,构建县域高中育人新生态
办好县域高中,首先要破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浠水一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立足“大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
一是以“三叶党建”品牌为统领,将红色引领、蓝色创新、绿色发展三大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形成了“党建与育人同频、品牌与质量共振”的特色模式。二是赓续红脉,薪火相传。浠水一中,作为一所有着120年历史的老校,深谙“红色资源是最好的德育教材”,学校根植闻一多故里,深入挖掘地域红色基因,以胡天桃、郭芬等烈士校友的英勇事迹为典范,大力弘扬读书报国的光荣传统,精心培育学生的爱党爱国红色情怀。三是讲好“大思政”,当好“大先生”。学校开发“闻一多精神研学”课程,组织学生走进闻一多纪念馆、鄂东抗战遗址,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可触摸的研学体验;开办团校,校党委成员带头上团课、讲党课,打造“莲池党旗红”校史课程,让红色故事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四是文化润人心。普及校史校情,激发爱校荣校“源动力”;宣传学习校训,发挥思想理念感召力;传扬校友事迹,鞭策学生逐光奋进求学路;建设“廉石”“清风亭”等文化景观,开展“廉洁教育进课堂”活动,2024年,学校获评“湖北省人文特色高中试点学校”。
深耕汇智,探索县域高中育人新篇
浠水一中始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改革创新作为一种自觉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和目标追求,积极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和新课程改革深度融合。
(一)五育并举,探索县域高中育人新篇
一是德育工作系列化。学校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思想,践行《指南》中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围绕“聚焦重点、攻克难点、畅通阻点,奋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报告,以11个主线为依托(即国旗下讲话线、班级文化建设线、周六励志视频线、班主任交流培训线、家校及师生交流线、校内外实践活动线、心理健康成长线、特殊群体学生摸排建档及帮扶线、常规德育线、莲池论坛线、学生自主管理线),实现德育工作系列化、主题化,优化德育课程体系,打开学校德育新格局,打造符合校情学情的德育高地,为学子成人成才赋能。
二是创新育人新机制。校党委坚持站位全局、着眼长远,创新“安全首遇制”进一步优化学校安全管理,构建学校全方位管理制度,强化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感;优化导师制、小组合作制“两项机制”,打破班级、年级壁垒,推出“一名导师+一个合作小组+N名学生”的举措,在校园内部建立起优质的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畅通师生交流的信息渠道;创新开展“五个抓实”活动,抓习惯、抓斗志、抓基础、抓思维素养、抓团队协作,为学生发展“添活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创新家访模式,将“人人是老师、事事是教材、处处是课堂”的育人理念融入家访活动。节假日家访,成为老师们不约而同的行为自觉,教师们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三是以活动促活力。学校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深入挖掘学生潜能,精心策划并开设了涵盖琴棋书画、球类运动、动漫设计、摄影艺术、象棋围棋、舞蹈合唱、陶艺厨艺、信息技术及志愿服务等四十余门独具特色的社团活动课程;每学期组织高一学生参加食堂帮厨、门卫管理、校园平面管理、寝室及教室管理等校内实践活动,高二学生参加县内企业、工厂、乡村等地的校外体验式实践活动,寒暑假,组织学生前往知名高校、科研场所研学旅行;学校还创设了“情境载体串联线”,扎实开展每日“四操”、每周社团、每月“莲池讲堂”、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在真实生活和虚拟现实情境中把立德树人与学科素养紧密结合,打通课堂知识学习和生活情境实践之间的关联,“五育”并举,精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质量立校,筑牢县域高中发展根基
在百年办学积淀的基础上,浠水一中以“质量立校”为核心战略,学校立足县域教育实际,聚焦教育教学主阵地,践行“七个再多一点”:再多一点精心备课,再多一点师生交流互动,再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整理,再多一点作业精心设计,再多一点面批面改,再多一点耐心对学生课下辅导,再多一点对学生生活及心理状况关心,以扎实的举措和显著的成果,成为县域高中提升办学质量的标杆。
一是聚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初中课程两年、高中课程四年的“二四学制”改革;与一流大学合作,推行大学先修课程,同步启动“英才培育计划”,开发适配不同学段的个性化培养路径。二是在课程实施上:统筹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既确保基础课程的扎实推进,又开发出40余门涵盖琴棋书画、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特色校本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三是在教学模式创新中:借助希沃一体机等先进的智慧教学工具,精心打造‘新样态课堂’,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通过规范月大教研、集体备课等制度,聚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与教法创新,形成“问题共研、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教研生态。同时,开展做高考题比赛、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四是特长培优突围,激发创新人才培养活力。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普及-培优-拔尖”的竞赛培养体系。近五年,学生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94人、三等奖124人,其中2024年1名学生入选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冬令营。在科技创新领域,近3年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35项,师生创办的“莲池创客空间”获评湖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这些斐然的成果不仅彰显了学生们蓬勃的创新潜力,更标志着学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迈出了坚实而重大的步伐。
联校赋能,开拓县域高中发展新局
自2024年7月5日,我县高中联校建设正式启动以来,浠水一中始终保持“进”的态势,积累“强”的动能,主动积极与成员校良性互动,共同聚力打造共建型联校,在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工作品质上联合统一,在教育教学行动、教师队伍发展、高品质高中建设中齐步共进。浠水一中联校组织成员校围绕“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落实、高效课堂打造”等主题展开深度研讨,通过送课送研、专题讲座、名师效应、听课磨课等形式,掀起了一场场“立足教学、深耕课堂、创新突破”的教研热潮。
自联校成立以来,浠水一中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以质量回应社会关切,以数据和事实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2025年高考中各联校成绩均有所提升,我县今年高考纯文理5187人参考,物理方向最高分670分(县一中),历史方向最高分644分(县一中);600分以上147人;达特殊本科线(传统一本线)1130人;达本科线2739人。其中,浠水一中1人被清华大学录取,600分以上139人,本科特控线(传统一本)830人;实验高中600分人数较往年有所增长,闻一多高中本科特殊线由个人数增长至36人,洗马高中、团陂高中本科上线率也显著提升。浠水一中联校成为展示全县高中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为浠水县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百廿一中,厚德自强;教育为民,再谱华章。站在新起点,浠水一中将进一步营造“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教师发展文化,以“湖北省人文特色高中试点校”“湖北省基础教育教研试验校”建设为契机,以“强师工程”“拔尖工程”为抓手,持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以“协同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推进浠水一中联校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区域教育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