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足”丈量民情,以“行”凝聚民心

2025-08-06 15:40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从街巷深处的家长里短,到千家万户的急难愁盼,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福利,始终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能力的一把标尺。自基层减负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脱身、从形式主义中抽身,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中去。这既是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是为民办实事理念的深化,只有干部的足迹遍布“最后一公里”,才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畅一公里”。

不亲自走出“最后一公里”,就看不到群众生活的真实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县任职期间,跑遍了正定县所有村庄;到宁德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在浙江则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习近平总书记用亲身实践,印证了唯有深入一线,才能识破材料政绩,真正地了解到群众生活现状。只有党员干部去过大山深处的低保户家中、去过城市角落的老旧小区里,才能摸清实际情况、找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倘若干部们仅仅坐在办公室内想当然制定政策,那么在推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脱离群众而“水土不服”,在“最后一公里”遇到阻碍。

足迹所在之处,也是民心所向之地。党员干部多深入基层一趟,便与群众增进一分熟悉;多倾听一次民声,便能与群众拉近距离。然而,“跑”不是目的,更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刷脸”,重点在于调研是否深入扎实、惠民政策是否精确落实、群众面临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回应与解决。目前,宜昌市夷陵区正在深入推进的“党建引领幸福小区”工作,则是一场生动的实践范例。以“党建引领”为旗帜,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真正沉下身子,深入到小区的每一个角落。干部们不仅一趟一趟去得勤,也一次一次办实事,自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关键小事,从关乎居民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为众多小区切实解决了诸如环境整治、设施维护、邻里纠纷调解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痛点”与“堵点”。这种“干部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做法,正是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应有之义。

在深入一线的过程中,党员干部们也不能只看到问题,还要挖掘出群众生活中向善向好的点滴小事,通过有效地宣传和教化,凝聚人心、弘扬正能量。正是在干部们一次次的深入走访中,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温情故事才得以浮现,得到融媒体平台的宣传:十年如一日照料脑瘤丈夫的妻子,辛勤劳作为儿媳还债的婆婆,辞工侍奉帕金森母亲的孝子,凭精湛厨艺撑起家庭的巧妇,投身绿色环保养殖的新农人,以及自强不息、从零起步考取大专和药师资格的农妇……这些平凡而闪耀的乡邻故事,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明风尚,激发群众向上向善的内生动力,为构建和谐、文明、美好的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建立长效化机制,将深入基层、倾听民声、破解难题作为常态化工作而非短期运动。当实干成为常态,实效惠及民生,才能更好地谱写干群同心协力的新篇章。

来源:长江云

编辑:黄俊杰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74/202508/077cb61af4997a90058f43c67b7626d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