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建支点 回想乡创业时|从航海班长到“田园舰长” ——记团风县秋广家庭农场主徐秋元

2025-08-07 08:55  

七月的团风县贾庙乡,金黄的稻浪在群山环抱中翻滚。在万家畈村的田间地头,65岁的徐秋元正指挥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这位身高不足一米七的老农,身着洗得发白的“水兵”背心,脚蹬老式解放鞋,黝黑的手臂上布满了划痕,宛如南海礁石上的浪花纹路。

谁能想到,这位浑身泥土气息的“老把式”,曾是南海舰队叱咤风云的航海班长。如今,他掌舵的不再是钢铁战舰,而是800亩生机勃勃的农田——团风县秋广家庭农场。

1978年,18岁的徐秋元穿上“海军蓝”,在虎门沙角海军训练基地完成航海专业培训后,被分配到南海舰队某舰艇服役。六年间,他参与西沙群岛灯塔建设、码头修建等重大任务,从青涩新兵成长为航海班长。

“在南海,我们与风浪搏斗是家常便饭。”回忆军旅生涯,徐秋元目光炯炯。这段经历不仅锻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更培养了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1984年退伍时,面对广东优越的发展条件,徐秋元毅然选择回乡务农。从30亩水田起步,他将军队的队列训练法运用到农田规划中,引来乡亲们啧啧称奇。

2008年,他成立全县首批农机专业合作社;2015年又创办家庭农场,流转土地800亩。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他自费赴省农科院学习,带着干粮蹲在田间试验新品种。

徐秋元的农场如今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服务,无人机播种、智能水肥系统、卫星遥感监测等一应俱全。2024年,该农场被评为“黄冈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水稻年产量超400吨,油菜籽年产量超30吨,年产值近百万元。他还带动了30多户贫困乡亲和残疾人就业。

当年在军舰上学雷达,现在徐秋元又在研究智慧农业平台,计划安装土壤墒情监测仪和虫情测报灯。他还打算建深加工厂房,打造全产业链。

夕阳下,徐秋元站在田埂上敬军礼的身影,与远处金色的稻浪构成动人画卷。从守卫海疆到耕耘沃土,这位老兵用四十载光阴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更见证了新时代农民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

【创业者说】

深耕沃土 永葆兵心‌

乡亲们常问我,一个开军舰的,回来种地图啥?我说,这土地就是我的新战场!南海的风浪教会我坚韧,部队的训练让我懂纪律。脱下军装,但骨子里那份“守土有责”的责任没变。看着良田撂荒、老人吃苦,心里不是滋味。“地是农民的根!”国家鼓励土地流转、扶持合作社的好政策,就是我的“集结号”!

创办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搞农场,我就是要当个“农业兵”。把部队学的“排兵布阵”用在田垄上,把“科技强军”精神用在种地上。无人机是“新舰载机”,智能系统是“新雷达”。虽然为买机器咬牙投入百万,又啃书本学技术,但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是后盾,专家帮扶是指南针。

最欣慰的不是年产400吨粮、百万元产值,而是带动30多户乡亲,特别是困难户和残疾人,在“农田里的连队”一起干,管吃管喝增收入。未来还要搞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致富,感受惠农政策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光荣之家”的牌匾提醒我:老兵永不退伍!大别山的土地,就是我们最坚实的“甲板”,带领乡亲们增收创业,就是我新的“深蓝航程”!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汪泽滋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8/635b41d784d1b7230a14810858297789.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