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夏夜,38℃的热浪尚未退潮。8月1日晚,硚口区古田街道万人社区广场上,一缕清冽的“山风”悄然吹散了暑气——这是来自100多公里外大别山深处的“清凉请柬”。
“红色黄冈·一夏倾城”社区行活动第二站正火热开启。
黄梅挑花的精致纹路在灯光下流淌着时光印记,红安大布织机旁老匠人指尖翻飞,蕲春艾草的药香在空气里弥漫……来自大别山的非遗技艺首次在武汉社区“安家落户”。罗田板栗、英山泉水的清甜滋味在舌尖绽放,薄刀峰云海翻涌的壮美画面在屏幕上跳跃。
炎炎夏日,武汉光谷软件园程序员李明收到一条特殊的“降温提醒”——黄冈市文旅局通过社区社群推送的薄刀峰云海直播。镜头里,海拔1008米的山间云雾翻涌如浪,实时气温显示19℃。这个夏天,像李明这样被“云吸粉”的城里人不在少数。
武汉市民王女士拿着刚抢到的罗田天堂寨门票笑道:“19℃的夏天,一张票就约上了!”
黄冈正以“大别山19℃”为支点,撬动一场从生态资源到经济价值的华丽转身。
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出圈行动”——黄冈文旅带着整个大别山的清凉资源,主动叩响了都市圈的大门。
“大别山有绿意万顷,更有热望千钧。”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晓燕在武汉社区推介时感慨。
大别山南麓,黄冈坐拥1座世界地质公园、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61.8%。多年以来,大别山腹地丰富的避暑资源如幽谷芝兰,虽清冽芬芳,却难以突破地理与认知的藩篱,这片“天然空调区”的凉意未能普惠更远。
近年来,黄冈市紧紧围绕“依托都市圈,辐射大别山”战略,将武汉都市圈的消费势能向大别山引流。
2025年暑期,黄冈在武汉社区举办的“红色黄冈·一夏倾城”活动,通过非遗市集、红色小剧、特产展销等形式,将黄冈文旅资源“送”到市民家门口。首场活动吸引超3000人次参与,现场特产销售额突破12万元,线上社群新增粉丝5000余人。
在武汉左岭街道长岭社区首秀现场,六个主题展区如同六扇打开的山门。红色旅游联动区激荡历史回响;东坡文化沉浸区弥漫文脉书香;避暑漂流体验区送来阵阵清凉;文创非遗市集区展露巧艺匠心;地标优品区呈现地道山珍;全域旅游咨询区铺展开完整的清凉地图。
“扫码关注,门票免费领!”“加入社群,特产先尝后买!”——实惠的惠民政策如磁石吸引着都市居民。当主舞台上黄冈特色节目轮番上演,红色小剧《女将送饭》的铿锵、黄梅戏歌的婉转、浠水杂技的惊险,让山野艺术焕发出征服都市消费者的魅力。
在武汉古田社区活动现场,游客扫码加入“黄冈文旅社群”,不仅能领取景区门票,还可参与“山货拼团”。这种“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社群裂变”模式,让黄冈板栗、蕲艾制品等特产通过社区团购实现“次日达”。
窥一斑知全豹。黄冈“清凉请柬”的背后,是一盘跨越三省、融合全域的大棋局。
大别山横亘鄂豫皖,红色基因深植血脉。如何让精神丰碑转化为发展动能?三省以“大别山精神”为纽带,打破行政藩篱,携手共建红色旅游圈与生态旅游圈。
2024年1月,《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鄂豫皖三省四市(黄冈、信阳、六安、安庆)开启跨省协作。在文旅领域,三省共建“大别山精神”研究阐释体系,联合推出12条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45个核心景区实现“一票通游”。
红安七里坪、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金寨红军广场等45个核心景区实现“一票通游”,一条条血脉跨越省界重新相连。
“天堂寨”分属湖北罗田与安徽金寨,曾经各自为政。如今,两地欲“抱团”推进共享5A级景区品牌,将实行统一规划、联合营销、客源互送,年游客量可望增长20%以上。一条山脉因协作而完整,因共享而增值——区域文旅产业将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赢”的质变。
“依托都市圈,辐射大别山”——黄冈将此作为重要战略支点。对内整合资源,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闪亮的“项链”;对外开放门户,使“山货出山”与“消费进山”形成对流循环。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重要功能区建设加速推进,黄冈正从地理边缘走向区域协作的中心舞台。
眼界决定格局。
黄冈并未止步于武汉都市圈。围绕“赤黄红”“文武赤壁”“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等核心资源,黄冈文旅推介团的身影近年活跃于长沙、郑州、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在湖北文旅京津冀、长三角推介会及上海、北京国际文旅博览会上,“红安七里坪革命之旅”研学线路屡获重点推荐,黄冈红色文化成为湖北省着力打造的超级IP中不可或缺的亮色。
黄冈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人杰地灵,文化厚重;江山如画,生态宜居;物华天宝,资源富集;腹地纵深,空间广阔;机遇叠加,蓄势待发。黄冈作为革命老区、鄂东门户、版图大市、人口大市,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这样好的资源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大文旅产业。
从依赖单一资源转向多维赋能,从封闭内循环转向开放大协作。当前,黄冈正以文旅为媒,从传统认知中的“能量洼地”,转变为联通四大城市群的“活力枢纽”。
文旅产业成为撬动全局的支点,避暑经济则是支点上最锋利的“刃”。
黄冈的“清凉攻势”与区域协作,其意义远超旅游本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邓爱民教授说:“黄冈的实践揭示了一条突围路径——只有整合、放大大别山区生态、文旅、交通、区位、特色农产品等复合资源优势,才有能力与周边大城市进行能量交换。”
这种能量交换的广度令人振奋,让人称奇。
文化IP的活化应用触手可见。黄冈将东坡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转化为消费场景:在东坡赤壁景区,游客可参与“活字印刷体验”;在红安长胜街,沉浸式情景剧《红安永远红》让历史“活”了起来。2025年暑期,全市文化小剧演出超300场,带动二次消费占比达35%。
交通物流的动脉重塑跃然纸上。随着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武汉至霍山高速等项目推进,黄冈正构建“铁水公空”立体交通网。武穴港区多式联运项目投运后,信阳石材、六安粮食可通过铁路直达长江,物流成本降低20%。这种“交通+文旅+产业”的融合,让黄冈从“过境之地”变为“枢纽之城”。
当“19℃山风”吹进武汉社区,吹向更远的都市圈,吹动的不仅是游客的脚步,更是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流动意愿。山区的清凉禀赋,由此蝶变为黄冈参与更广阔区域分工的独特资本。
夜幕降临,武汉万人社区广场上的欢声笑语渐渐平息。黄冈文旅人收拾展台,载满期待开心返程。
记者手记
山风出林的意义在哪?
从山间到城中,从一隅到全域,黄冈避暑经济的破局之路,是一场关于开放、协作与重塑的深刻实践。
当山风主动出林吹进大都市,吹散地理与心理的藩篱,深藏的清凉便不再是寂寞风景,而是化作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蓬勃动力。
黄冈的实践证明,革命老区的振兴密钥,就藏在对资源禀赋的深度挖掘中,藏在对区域协同的战略谋划中,藏在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洞察中。
这缕风,吹拂的不仅是一个夏天,更是一个革命老区在时代大潮中重新定义自身坐标的勇气宣言。只要敢于打破有形与无形的边界,即使身处群山环抱,心亦可与四海共振。
编辑 | 李奕漫 初审 | 叶涵莹 终审 | 钱芳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邹德祥)
出品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