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核”的漂流“链”绿成金 ——黄冈漂流经济从“流量”到“留量”的升级之路

2025-08-13 08:51  

11家漂流景区,犹如一条“漂流链”,似闪亮星盘镌刻进山水之间。

这条“漂流链”,临大别巍峨,融江淮之秀,嵌入山水文脉,融入民风民俗,激荡文旅市场,享誉荆楚大地。

黄冈,这座大别山南麓的山水之城,正以11家漂流景区为支点,撬动着一场从“流量经济”到“留量经济”的深刻变革。

一漂而过成过往,全域留客正当时。

当游客从单纯追求漂流的刺激,转变为沉浸于“白天激浪、夜晚狂欢、亲子共乐”的全链条体验,黄冈的漂流经济正书写着以品质、特色和服务为“核”,“核”动全域的新篇章。

破局同质化:从“千河一漂”到“核爆效应”

克隆式开发的阵痛,曾长期困扰黄冈漂流产业。

作为全省漂流河道数量第一的地市,黄冈高峰时期曾涌现19家漂流景区,年接待总量50万人次,但不及宜昌朝天吼、九畹溪两家头部景区之和。

“所有景区都标榜‘丛林第一漂’,结果体验千篇一律。”英山毕昇漂流运营总监韩雨峰坦言,低价竞争恶性循环让不少景区年游客量不足3万人。

面对瓶颈,一场围绕“文化内核”的革新悄然启动。

有“核”的漂流才有未来。这一论断在黄冈的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

罗田进士河漂流以“华中勇士第一漂”为核,投资2000万元建成现代化游客接待中心,将排队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30分钟,新增亲水营地和300张床位,2025年游客量预计增长20%。其秘诀在于将“速度与激情”的核心IP具象化——5.8公里河道设置138米落差,每一处急弯都经过流体力学测算,让游客在尖叫中完成“勇士认证”。这种精准定位吸引了武汉及周边城市90%的年轻客群,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5000人次。

红安对天河漂流另辟蹊径,以“青石板上漂,绿荫丛中游”的诗意野趣为核,依托罕见的青石板河床打造“地质教科书”式漂流体验。游客在穿越原始丛林时,既能感受浪花飞溅的刺激,又能聆听导游讲解河床形成的亿年地质变迁。这种“漂流+科普”的模式,使景区客单价提升至180元,较普通漂流高出30%。

8月8日,在麻城天景山漂流景区,武汉游客乐先生体验飞瀑彩虹漂流后,对当地老米酒和古陆核遗址念念不忘。

天景山漂流将文化基因注入漂流河道,围绕飞瀑彩虹设计营销场景,游客在穿越彩虹滑道时,既能体验速度与激情,又能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意。这里拥有三张世界级名片:世界唯一的古陆核遗址、联合国认证的“世界磁谷”、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

文旅专家阮灿如据此策划“孝子文化夏令营”,在漂流两岸嵌入东坡文化石刻,将农耕祈雨传统转化为沉浸式戏剧体验,让地质奇观开口“说话”。景区首席品牌运营官陈瑞嵩坦言:“文化赋能让我们的复游率从15%提升至35%,武汉游客李女士连续三年带家人打卡,正是被这种独特的文化体验所吸引。”

漂流经济升级的密码,藏在一字之变的战略重构中——漂流正升级为“漂游”。

昼夜经济:从半日游到“全天候消费”

夜幕降临,英山城区的“印象英山·遇见毕昇”夜游项目拉开帷幕。游客乘坐文化主题游船,在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光影演绎中,沉浸式体验千年文明的流转。河岸两侧,“遇见毕昇酒吧街”霓虹闪烁,16个集装箱变身网红打卡点,烤苕皮、罗田吊锅等特色美食与英山云雾茶相映成趣,单日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从40%跃升至85%。

这种“白天漂流+夜间消费”的模式,在黄冈形成燎原之势。

产业链不断延伸,昼夜经济激活山乡。

当夕阳染红罗田进士河的山峦,景区新开发的“窈溪夜漂”项目点亮了星空,烧烤架上的烟火与露营帐篷的灯光交织成片。而在麻城天景山,震耳摇滚点燃夜空,露天烧烤与麻城吊锅挑动味蕾的场景,将游客留宿率提升20%。

罗田九资河镇将京剧实景演出与漂流结合,游客白天在进士河浪尖飞驰,夜晚在古镇戏台前品尝吊锅宴、欣赏传统戏曲,人均夜间消费达120元,较单纯住宿提升60%。

蕲春大峡谷漂流推出“夜漂灯光秀”,河道两侧设置萤火虫仿生灯,游客在星空下漂流宛如置身童话世界,带动周边农家乐夜间营业额增长200%。

市文旅部门的数据显示:“漂流+N”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1.6天,人均消费增加180元。曾经“干半年闲半年”的麻城木子店镇村民王建国,如今白天担任漂流安全员,夜晚经营家庭烧烤摊:“日夜连轴转,收入翻了两番!”

特色农产品借势出山。罗田吊锅从农家灶台登上精品酒店餐桌,蕲春开发出180余道药膳菜品,40余家药膳食疗餐厅应运而生。漂流经济与农耕文明深度嫁接,让过路客成为过夜客,半日游延伸为深度体验游。

黄冈11家漂流景区通过开启“漂流+N”模式和发展夜间经济,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6小时延长至18小时,人均消费从200元提升至500元。英山一里沙夜市街自去年5月开业以来,总营业额突破150万元,发哥烧烤等商户单月营收达10万元。

这种“日戏山水、夜赏繁华”的消费闭环,正在重塑黄冈的旅游经济结构。

全域协同: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发展”

7月,“清凉嗨夏·乐在黄冈”消费季在罗田薄刀峰启动。黄冈文旅部门系统性发放覆盖漂流、住宿、餐饮的消费券,一次性打包推介十大避暑景区与十一大漂流景点。

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红安对包机专列旅行社给予高额奖励;罗田按人次补贴四大漂流景区组团社;英山实施梯度奖励——政府有形之手正在为漂流经济注入新动能。

景区携手联动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消费场景。

浠水三角山巅,黄石游客刘女士纵身跃下蹦极台,中午又冲向龙潭峡激流漂流,一张套票打包“青山绿水双重刺激”,费用比单买低40%。这种“一票通玩”模式已在英山毕昇、麻城天景山等景区推广,通过与周边采摘园、古村落合作,打造一站式度假套餐,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翻番。

文旅融合赋予漂流更深厚的生命力。夜幕下的罗田县九资河镇鸠兹古邑,实景剧《不识·余三胜》在百年古戏台上演,游客跟随“京剧鼻祖”传奇人生溯源国粹。黄冈全域已有80余部文化小剧进驻景区,《情恋大别山》《医圣往事》等剧目单剧最高带动旅游收入6000万元。

文创产品同步崛起。英山毕昇活字印章亮相深圳文博会赠予爱丁堡市长;麻城“四龟”系列文创热销——漂流从单纯的水上运动,蝶变为文化传播的流动载体和窗口。

黄冈正以漂流IP为纽带,构建“一核多极”的全域旅游生态。全长750公里的多彩旅游路串联起84%的A级景区、877家民宿和531家美食店,形成“快进慢游”的交通网络。

游客在红安对天河“青石板漂流”后,可沿旅游路直达麻城龟峰山,在杜鹃花海中体验“云端漫步”;在罗田进士河漂流后,可驱车至天堂寨,在海拔1729米的哲人峰欣赏云海日出。

区域协同效应在麻城天景山漂流与齐家山居的“抱团营销”中尤为显著。双方推出“漂流+民宿”套票,游客凭票可享受住宿8折优惠,2025年已吸引7批武汉旅行团共200余人次,带动齐家山居营收增长30%。

英山县与信阳、六安、安庆签订大别山旅行商联盟协议,整合四市12家漂流景区资源,推出“三省联漂”线路,使跨省游客量增长30%。

政府层面,我市设立夏季引客入黄奖励基金,对组织包机、专列的旅行社最高奖励50万元,并发放覆盖避暑、漂流、住宿的文旅消费券,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游客受益”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黄冈11家漂流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营收2000余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25%,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翻番。

记者手记:

怎样“核”动未来?

黄冈漂流经济的升级之路,本质上是一场“核”心竞争力的重构。

通过差异化定位打造“一漂一核”,以昼夜经济延长消费链条,用亲子生态激活家庭市场,借全域协同放大品牌效应,黄冈正将山水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动能。

当游客不再是“一漂而过”的匆匆过客,而是沉浸于“白浪逐沙滩、篝火映星空”的诗意栖居,黄冈的绿水青山,终将化作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从罗田进士河畔的烤肠摊主到麻城天景山的民宿业主,从卖防水套的农妇到安全员转型的烧烤店店主,一条漂流河道串起了大别山区的致富梦想。当九资河镇夜间实景剧场的锣鼓声与漂流游客的笑声在山谷共鸣,黄冈用实践印证着一个道理:有“核”的漂流才能穿透同质化迷雾,有“链”的产业方可点绿成金。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邹德祥

编辑:龚丽君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8/7927a7df8d90cb2ec535aa0bbc03d71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