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骄阳似火,在黄梅县蔡山镇梅太六村,持续的高温少雨让田里的水稻叶片卷了边。眼看着一年的收成要“烤”没了,村民们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那几天,真是愁得睡不着觉,再没水,这稻子怕是要绝收了。”十多天前,村民梅国乔蹲在田埂上,望着自家的水田说。旱情就是命令。村党支部书记梅俊比谁都急。他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反复踏勘。“找水!必须找到水!”这是他心里唯一的念头。经过科学研判,他果断拍板:在村内紧急新打3口抗旱深井。
选址、协调、联系施工队……梅俊忙得脚不沾地。很快,钻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村民的焦灼。工人们挥汗如雨,钻头一寸寸向地下深处掘进。40米、2米口径……当第一股清凉的地下水喷涌而出时,围观的村民爆发出欢呼。“出水了!出水了!”
有了“源头活水”,如何把水送到每一块干渴的田里?村里迅速调来了大功率的八寸水泵,昼夜不停连续抽水作业达半个月之久。
“机器一响,心里就踏实了。”负责看守水泵的村民小组长梅国标,已经在泵房边守了快半个月。他每天的任务就是确保水泵正常运转,清理滤网。“白天热得像蒸笼,晚上蚊虫叮咬,但看到水哗哗地流进田里,值了!”黝黑的脸上,梅国标的笑容朴实而满足。
水抽上来了,但要流到最远的田块,还需要畅通的渠道。周龙函区域是引水的关键节点,原有的沟渠严重淤塞。梅俊迅速调来了大型挖掘机,和几个村干部就在现场协调指挥,经过连续两天两夜的作业,一条条新的引水沟渠迅速成型,清冽的井水沿着新开的“脉络”,欢快地奔向田间地头。
“水来了!水真的流到我家田头了!”看着清泉漫过干裂的田埂,滋润着干渴的稻苗,村民梅期松蹲下身说,今年收成有指望了。
在这场与旱魔的较量中,梅俊始终冲在最前面。打井现场有他协调的身影,抽水机旁有他检查的足迹,挖渠工地有他嘶哑的指挥声。在他的号召下,全村上下拧成了一股绳。党员、干部带头,村民们自发投工投劳,清淤、疏浚、巡渠……田间地头,党旗在烈日下格外鲜艳。
“水来了,庄稼就有救了!”梅俊看着枯萎的百余亩水稻渐渐挺直了腰杆,眼神里满是欣慰。
来源:灵润黄梅
编辑: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