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际云13年着力打造罗田特色农业产业链 让土地生金 让乡亲致富

2025-08-19 09:45  

在大别山南麓罗田县大河岸镇罗家咀村,有一片千亩田园,这里果香四溢。田园的主人,是被村民称作“光头梨”的丁际云。13年来,丁际云始终怀揣“让土地生金,让乡亲致富”的信念,长年穿梭于田野林间。他将曾经的荒山坡,变成了国家级示范农场,让传统农业重焕生机,用科技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篇章,展现着一位新农人的追梦情怀。

破茧:从商海到田野的转身

1990年,高考失利的丁际云,到广州、江苏、黄州等地打工。他做过保安、烧过锅炉、跑过销售,还开过床上用品厂和糖炒板栗店。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头脑,丁际云在糖炒板栗和家纺行业挖到了“第一桶金”。

2012年,在外打拼20多年的丁际云,响应“凤还巢”号召,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毅然转让了江苏南通工厂60%的股份,下定决心筹资创办了罗家咀惠民合作社。合作社种植了夏黑、美人指、阳光玫瑰、辽峰等葡萄品种,还种了500亩晚秋黄梨。“我是农民的孩子,不能看着土地荒废。”秉持着这样的想法,2018年,丁际云和同学投资1200万元,流转土地1050亩,注册了湖北光头梨农旅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新增了油桃、黄桃、台湾果桑等项目,并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光头梨”“葡萄丁”两个品牌。

不仅如此,丁际云还在三里畈镇太平桥、新铺村流转土地200亩,建立果玩合作社,创立共享果园,培栽金叶水杉、紫薇、金叶榆树等名贵树种,开展彩叶绿化苗木的种植与销售。在大河岸镇黄泥咀村,他又流转土地120亩,种植柑橘嫒媛28、樱桃、无花果,建立大表哥农业合作社。

在这三个合作社和四个基地的运营中,丁际云创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村民以土地入股,这样村民既能收租金,又能挣薪金。通过村企共建和市场主体带动,三里畈、大河岸两镇5村92家贫困户170人成功脱贫,20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丁际云每年支付的工资超过150万元。

蝶变:科技与农旅的融合之路

丁际云明白,传统农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他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在黄梨基地设立科技特派员服务站,请省农科院果茶所的博士进行技术指导,从农科院引进翠冠梨、圆黄梨、阳光玫瑰、锦绣黄桃等优质品种。他还在晚秋黄梨的老枝上,成功嫁接出“翠冠”“圆黄”两个高端梨子品种。改良后的品种成熟早、水分足、糖分高,清甜可口,每年七八月上市,单果重量超1斤。每颗梨子都套着袋子,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摘下就能吃,在市场上十分抢手。

为了保证果品绿色安全,丁际云建设了沼气设备,把过滤后的沼液通过滴灌给果苗施肥,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发展沼气循环农业。同时,他还带领村民发展林下经济,在林间套种草莓、西瓜、土豆以及丹参、射干等中药材,养殖土鸡、鸭鹅,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葡萄园打造成“四季有花果、林间有禽鸣”的生态农场。

站在智慧农业园区规划图前,丁际云目光坚定。他计划扩建500亩智慧果园,建设梨膏、果脯加工厂,引进梨子汁深加工生产线,提高产品附加值。他还打算打造冷链物流中心,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构建“农业+文旅”综合体,让游客体验全产业链的乐趣。

在销售方面,丁际云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电商。通过微信群和罗田电商平台,打响了“葡萄丁”“光头梨”品牌,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2024年,借助电商直播助农活动,500亩梨园的翠冠梨、圆黄梨在短视频平台预售一空,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为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丁际云将合作社定位为休闲采摘基地,每年举办3月桃花节、4月梨花节、7月葡萄节、10月黄梨节等主题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节会,吸引了武汉、黄石等周边的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体验农事乐趣。游客多了,农产品热销,农家乐也火了起来,乡村变得生机勃勃。丁际云成功打造了“种植-加工-电商-旅游”的全产业链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逐梦:从个人致富到带民致富

“在外赚再多钱,看到乡亲们守着穷山薄田,心里就不踏实。”丁际云回忆,“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觉得机会来了。”作为两届罗田县政协委员,丁际云致富不忘本,除了积极为农村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言献策,还始终牢记带动乡亲致富的初心。他常说:“我们不仅要做出高品质的农产品,让消费者满意,更要让乡亲们感受到农耕文明的温暖,不能守着好资源受穷。”

为此,丁际云通过“田间课堂”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毫无保留地将种植技术传授给乡亲们。他大力推行“土地入股+务工+分红”模式,让村民每亩土地年均收益达到540元,务工收入超2万元,帮助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就业全部脱贫。从2007年起,每年春节他都会给合作社的贫困户发放价值6万元的大米和食用油。每年还向合作社所在的村集体提供2—3万元的扶持资金,助力所在村从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成为产业强村。

丁际云热心公益,三里畈镇长源冲、宜林、史家凉亭、黄土坳、牌坊岗村的贫困户,大河岸黄泥咀的特困儿童,汪家咀村的残疾人,都对他的帮助念念不忘。

【创业者说】

在田野中逐梦乡村振兴

农业这行,情怀与耐心缺一不可。从最初艰难起步,到如今略有成果,政策扶持固然重要,但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才是我坚持的最大动力。在我眼中,那饱满的果实、忙碌的村民、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是我追梦路上最美的风景。

从商海转身投入农业,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放弃在外22年的成果,偏要回到家乡搞这高投入、低收益、风险大的农业?我是土生土长的罗田人,看到成都、江苏等地采摘园的红火,又赶上政府号召,我就想在这片田野实现心中的梦想,为乡村振兴出份力。

创业的路并不好走,初期病虫害肆虐、极端天气破坏,难题一个接一个。但我始终凭借情怀坚守,用耐心经营。我想让土地发挥价值,让乡亲们富起来。这些年,我还注重打造农产品品牌,融入文化元素,讲好罗田故事。

如今,曾经的荒山坡变成了产业园区,果实挂满枝头,老百姓腰包鼓了,土地不再抛荒,农耕文明的温度又回来了,我的梦想也在田野绽放。这一路走来,从土地流转到技术指导,从产业规划到品种优选,政府给了我很多扶持。这份信任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更加坚定了我把企业做大做强、带着乡亲们奔向共同富裕的决心。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闵德元 何庆中 林永迪

编辑:龚丽君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8/7654e5cb3873dffecf4baa0bfd6bf1a8.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