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浠水县汪岗镇陈庙河流域5400多亩稻虾连作基地水波潋滟,一架装载定制饲料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操作员轻点智能终端,无人机随即沿着预设航线精准飞行,均匀洒下饲料。几分钟后,一片虾田投喂完成。
“过去人工投喂,一人一天最多管60亩。现在用无人机,两人一天能完成600亩,效率提升近10倍。”基地负责人陈文介绍。这位皮肤黝黑的汉子,是市第六届人大代表、湖北骏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从军营到田野,从创业者到民意代言人,陈文用10年光阴,在泥泞中踩出一条履职尽责的担当之路。
稻浪里的突围
——军旅硬汉的农业长征
2014年,陈文告别14年的军旅生涯。集团军“红旗车驾驶员”“优秀士官”的荣誉在肩,三等功的勋章在胸,他却放弃大城市工作安置,执意回到家乡浠水县陈庙河村,踏上创业之路。
“家里人不理解,村里人也觉得不值得。”创业维艰,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更缺乏支持。但军营锻造的不服输精神支撑着陈文,他抓住陈庙河水源优势,创办湖北骏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稻虾连作”模式。
“单纯种水稻,一亩收入约1300元。稻虾混养,小龙虾就是纯赚!”陈文在田埂上掰着指头给乡亲们算账。经过几年摸索,他总结出适合当地的种养技术,稻虾连作如星火燎原,公司渐成规模,流转土地8700亩,吸引众多村民加入。
2020年7月,残酷考验突至,一场洪涝灾害让陈文损失惨重。“5400亩稻虾田、3300亩双季稻田全被淹,种子化肥打了水漂,损失1300万元左右。”望着处在汪洋中的稻田,陈文很颓丧:“公司怕是办不下去了。”
妻子一句“放弃就是一无所有”的鼓励,乡亲们一句“我们一起扛”的支持,县镇各级部门的全力支援,让陈文挺过至暗时刻。这场灾难淬炼出他更坚韧的意志:“不仅要干下去,还要带着乡亲们做大做强!”
履职田埂间
——泥土里长出的代表建议
2022年,陈文当选市人大代表。鲜红代表证挂在胸前那一刻,他深感重任在肩,田间地头从此多了一个执着的身影。
陈庙河村细仓塆的议事亭里,每月“选民接待日”雷打不动。陈文与乡亲们围坐,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心声,都是乡亲们心尖上的事。为摸清问题症结,陈文走访全县75家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浸透衬衫,他用脚步丈量民情。
几年间,他提交建议63份,每一份都沉淀着泥土的重量:针对小田分散阻碍现代化生产的问题,他力推“小田并大田”改革建议,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围绕水利设施老化,他反复呼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后续政策倾斜奠定基础;聚焦稻虾种养技术瓶颈,他建议加强农技推广体系,促成专家与养殖户结对帮扶……
“这些建议,承载着农民的梦想。”陈文深知,纸面建议必须扎根现实土壤。他率先在公司基地应用新技术,用实际成效为政策落地提供样本。当无人机投喂在5400亩虾塘全面铺开,人工成本直降60%、饲料浪费锐减的数据,成为推广农业科技最有力的注脚。
枝叶总关情
——共同缔造的乡村新图景
“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就帮,能带就带。我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句朴实话语,是陈文履职为民的生动注脚。
为降低乡亲创业风险,陈文创新推出“返租倒包”“分包管理”:公司垫付所有技术、种苗、机械费用,农户无需投入一分钱,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
村民陈华利承包60亩稻田,加入后年收入翻番;困难群众高贵年是陈文长期帮扶对象。他不仅免费为其改造农田、传授技术,还吸纳她进公司灵活务工,年增收2万余元。在陈文带动下,公司年发放工资270余万元,支付土地流转租金435万元,成为乡亲们最坚实的依靠。
2022年3月,陈庙河村细仓塆村民到兰溪、丁司垱等乡镇参观,家乡的差距让大家深受触动,一致推举陈文作为主事人,带领大家改变乡村面貌。
陈文欣然接下村民交给他的重担,牵头组建起了塆组“建设议事会”,带头捐款30余万元,住在塆组建设现场,50个日日夜夜,他对每一处景观、每一个细节,都仔细打磨,认真完成建设。在陈文感召下,村民踊跃捐款20余万元,30多人自发投工投劳。曾经“脏乱差”的破烂塆,蝶变为秀美宜居的新家园。
“不管干什么事业都要有恒心、决心,更要有信心。”陈文说。他用军人的坚韧与代表的赤诚,在黄冈大地上写下履职担当的生动篇章。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李好
编辑:袁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