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聚焦“县县有优质高中”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025-08-28 08:46  

“县县有优质高中”是满足群众发展需求,提升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一项重要措施。

今年蕲春一中、麻城一中、黄梅一中、浠水一中、武穴中学等5所县域高中成功入选年度“中国县域中学百强”;

2025年高考,全市大文大理600分以上1892人,一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万人,达10224人,本科上线23014人,三项指标在全省占比均高于我市常住人口占比;

黄冈市上半年成功争取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补助资金1.5亿元、国家超长期国债资金5000万元,专项投入全市18所高中建设,预计新增优质校舍面积18.4万平方米;

全市共储备新建和改建高中项目34个,计划改造提升和新增学位6.74万个……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余涛 摄

“今年高考罗田县一本人数增加200余人,近10年首次突破500人,英山县也实现了近10年过一本人数首次300人的突破。”8月26日,在全市“县县有优质高中”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洪程介绍道,近年来市教育局狠抓“县县有优质高中”建设,构建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保障机制,实施高中教联体改革,持续推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增量扩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落实育人根本,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好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近年来,黄冈通过实施“县县有优质高中”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我们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公办高中100%实现书记、校长分设,民办高中100%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向24所民办高中派驻党建指导员。”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洪程介绍,通过构建“组织保障+基础支撑+人才引擎”三位一体基础保障体系,助推县域高中提质升级,为“县县有优质高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为统筹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县中教育发展规划,针对普通高中在校生高峰期,超前谋划教育扩容准备,办学布局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大大改善:麻城一中、英山一中、红安实验高中、罗田实验高中、黄梅城南高中、蕲春一中等一批新建、改扩建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团风、红安、罗田、浠水等地一中和6所农村普高迁建工程同步推进。

同时,创新实施“三个一批”教师补充机制,出台职称评聘“县中优先”和农村普高倾斜政策,建强师资队伍。近3年,19人获评正高级教师、12人获评特级教师,5人入选“楚天名师”“荆楚好老师”。

在激发县域活力上,市教育局采取“强校引领、城乡联动、跨域协作”模式,统筹组建高中教联体,覆盖30所公办高中,有力推动市域内普通高中协同发展、整体提升。

强校引领,带动薄弱县中质量——

以黄冈中学为龙头,组建覆盖团风、红安、罗田、英山、黄州等5所县一中的教联体,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质量监测、文化建设),通过共享黄冈中学课程资源、开展联合教研,带动薄弱县中质量提升。

城乡联动,促进县中整体发展——

指导黄梅、武穴、蕲春、浠水、麻城等地一中分别与当地其他县中联建,开展“教学、教研、测评”全链条协作。组织说课、听课、评课活动163场次,强化校际联动,推动县中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跨域协作,借力优质资源赋能——

对接武汉外国语学校、华师一附中等武汉优质高中,推动其与团风总路咀高中、黄梅实验高中等13所县中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过线上同步课堂、远程教研等方式开展活动35场次,借助武汉优质教育资源,促进线上线下共享。

改革创新永远是内驱动力。我市转变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县中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构建体系化教研协作机制。牵头成立鄂东教科研协作体,联合黄石、鄂州、咸宁、孝感共同出台《有组织教研和有组织科研工作方案》,建立“学科—学校—区域”三级教研网络。运用大数据监测教学质量,推动教研中心由“教学研究”向“教育研究”转型,提升教研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创新特色化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差异化办学质量评价体系,设置5个维度、104项指标,对县一中、规模普高、农村普高实施分类评价,引导学校聚焦素质教育,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目前,黄冈中学、蕲春一中、浠水一中分别入选湖北省科技特色高中、德育特色高中和人文特色高中试点学校,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发展格局。

推进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推广黄冈中学先进管理模式,指导县中建立“多元课程体系+学科发展规划”制度。分层分类开展市、县、校三级治理能力培训,带动县中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办学水平。

蓝图已绘就,步伐仍铿锵。洪程说,之后将以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高中教联体深化改革、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特色高中建设和职普融通试点为重点,全力推进县(市)一中整体迁建项目和农村公办普通高中进城项目,推广黄冈中学教育治理现代化经验,督促指导高中教联体落实好“五统一”机制,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优化高中阶段学校学位供给结构,更好满足学生就读普通高中愿望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

十县市齐推进,靶向破解高中学位供需矛盾

2024年9月10日,投资2.5亿元的黄冈菱湖高中新校区投入使用。新建54个教学班,可容纳3000余名学生就读。

同年,黄冈美苑高级中学、黄冈市第二中学(复读中心)、英山一中等也陆续投入使用,大大缓解了我市学位供需矛盾。

“去年我市普通高中学位规模为14.74万个。”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石志红说,为缓解高中学位供需矛盾,他们会同市教育局编制了全市普通高中建设规划,明确高中学位增补方案,让学生们有学可上。

去年以来,市发改委围绕“县县有优质高中”目标,着力加强谋划,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一批项目有序实施。全市13个谋划项目全部进入省发改委项目储备库,先后推动9个项目成功争取中央资金支持。

今年,全市前2批项目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9000万元,同时正申请省级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一次性奖补资金。其中,黄梅城南高中项目成功争取资金5000万元,计划增加学位3000个;蕲春一中迁建项目成功争取资金4000万元,计划增加学位4500个。

石志红说:“目前我市正在申报第3批项目,黄冈中学南校区、麻城中学等2个项目已通过省发改委审核,报国家发改委批复。”

当前,我市优质高中建设项目正齐头并进,10个县市区均有项目建设。英山一中和黄冈中学南校区项目已部分建成并投入使用;武穴育才高中、黄梅城南高中、蕲春一中迁建等3个在建项目计划今年9月投入使用;红安一中迁建项目计划明年9月投入使用;团风中学、浠水一中迁建项目和麻城中学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有望2027年底全部完工;罗田一中项目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

10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改造提升和新增优质高中学位3.05万个。

在推进“县县有优质高中”建设过程中,全市新建及改扩建的高中项目数量多、资金需求量大,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市发改委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在项目立项中,要求各地根据现有学位资源和人口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学位缺口,合理确定项目规模,确保资源有效配置。同时加强建设内容审核,禁止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建设内容,确保资金用途合规。

项目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省教育厅对单个新建、整体迁建、改扩建普通高中项目最高可以给予5000万元奖补资金,对于其他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的项目,单个项目可以给予1000万元左右资金支持。”石志红解释,去年全市获得近1.5亿元资金支持。

在政策资金申报过程中,市发改委还会综合考虑项目成熟度、建设进度等因素,优先将成熟度高、进度快、自筹资金落实好的项目推送至省、国家发改委。根据项目建设的紧迫性,合理控制项目建设时序,形成梯度接续的建设局面,防止项目申报内卷式竞争,争取全市更多项目享受政策支持。

优先教育投入,助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民生之本,高中教育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包括助学金、奖学金、生活补助以及营养改善等项目。

“目前我市高中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分为助学金和免学费。其中,高中助学金的资助对象为具有正式学籍的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三档:1800元、2300元、2800元/年/生。”发布会上,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全喜详细介绍了助学政策,他说,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高中免学费的资助对象,则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及发改部门批准的公办学校学杂费标准来执行,我市执行标准为省市级示范学校900元/生/学期,普通高中学校630元/生/学期。

2023年至2025年春季,全市向上争取高中学生资助中央及省级资金超1.9亿元,累计资助学生16.45万人次。

近年来,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支持优质高中建设,努力打造“学在黄冈”教育品牌。

1-7月,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76.36亿元,同比增长16.65%,全年可实现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目标。

作为“钱袋子”,市财政局在“县县有优质高中”建设走实走深进程中,逐步完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优先保障各级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同时通过积极向上争资立项、大力组织财政收入、优化支出结构、持续盘活存量资金等方式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在落实生均拨款政策上,市财政局及时将高中公用经费拨付到位,切实保障高中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设施设备维护、水电消耗等基本运转所需,为学校心无旁骛抓教学、促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财力支撑。

在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上,市财政局更是责无旁贷。2023年至2025年,全市向上争取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补助资金3.62亿元,统筹各级各类财政资金16.61亿元,用于实施“高中进城”“一中迁建”等工程,有效缓解了优质高中学位紧张问题。

“钱要用在刀刃上。”王全喜说,在公共资源配置、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支出,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原则,完善高中教育阶段支出责任体系、生均拨款标准体系、投入政策体系和教育经费统计监测体系,加强预算项目支出管理和绩效评价。他表示,下一步将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来统筹安排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补助等资金,以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教学设备更新、教育信息化系统等建设。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及学校的沟通配合,防止挤占、挪用、虚列、套取补助资金的行为,确保国家惠民政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强化师资保障,推进高中优质资源均衡发展

“我们在高中改革、教师招引等方面,对县域高中给予大力支持,推进县域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发布会上,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先锋介绍了市人社局聚焦“县县有优质高中”建设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学校改革发展如火如荼。在黄冈中学南校区、市第二高级中学、蕲春县罗州城高级中学等新建高中筹建、运行期间,通过“三个一批”,即招聘一批、调动一批、选调一批的方式,快速补充骨干教师。对黄冈中学及其南校区教师创新实行一体化管理,鼓励教师轮岗交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均衡配置。

引优秀教师陆续招引。扩大市、县教育部门及优质高中招聘自主权,支持其通过统一招聘、人才引进、专项招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招聘教师。面试环节以讲课和才艺展示为主,重点考察应聘人员教育教学能力。组织重点高中走进华中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等高校现场报名、现场考试、现场签约,招聘优秀应届毕业生。

今年1-7月,全市共招聘高中教师322人,其中通过“优师计划”补充优秀教师39人。

何为“优师计划”?张先锋解释道,“优师计划”就是面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中小学,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模式,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层骨干教师。2021年,湖北省启动“荆楚优师计划”。2022年,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9个部门联合发文,部署实施黄冈市“优师计划”。

“优师计划”实行三大优惠政策,一是提前批次录取,定向培养。户籍为黄冈市辖区内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可选择“优师计划”提前批,录取后与师范院校签订定向委培协议。培养院校针对基层教育需求,设置特色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毕业生适应能力。二是“两免一补”,减轻经济负担。“优师计划”师范生在校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发放生活补助。三是专项招聘,有编有岗。毕业生通过考核后,参加市人社局、市教育局集中组织的专项公开招聘,择优进入县市高中任教,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市级“优师计划”与省级“优师计划”招生方式不同,通过对在校生进行二次遴选确定生源,就业分配涉及黄冈市辖10个县(市、区)。

“从2022年开始,我们就与黄冈师范学院开展深入合作,委托该校进行定向培养。”张先锋补充道,学生进入黄冈师范学院后,在入校当年报名参加市级优师计划遴选,遴选成功后进入定向培养的师范专业学习,并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毕业后可通过专项招聘进入县市高中任教。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鲁娜  通讯员 郭斯

编辑:毛紫叶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508/1717024e2c2a78db791759f7eb9efaf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