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暖阳 ——黄冈市关工委引领“爱心妈妈+N”守护童心

2025-09-01 13:08  

层峦叠嶂的大别山,镌刻着红色记忆,也承载着一份特殊牵挂。在这片劳务输出大市的土地上,160万务工人员奔赴远方,2.1万名留守困境儿童的成长,成了红土地最深的惦念。

黄冈市关工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叩响关爱之门,推动“爱心妈妈+N”结对关爱项目生根结果,让每一颗童心都沐浴在暖阳里。

叩问初心:

从“牵挂清单”到“行动方案”

黄冈的清晨,常有这样的画面:村口老槐树下,孩子踮脚望向来路,盼着电话那头父母的声音;灯下书桌前,留守儿童对着作业蹙眉,身边少了辅导的身影。市关工委的调研报告里,清晰记录着这份沉重:监护缺位、情感缺失、教育滞后、安全隐患,成了留守困境儿童成长路上的“拦路虎”。

“不能让孩子的等待变成无奈。”2022年起,市关工委牵头开展专项调研,足迹遍布全市10个县(市、区)的乡村小学、社区农家。他们发现,基层零星的“爱心妈妈”关爱活动虽暖,却难成体系;物资帮扶虽实,却缺情感温度。基于调研,市关工委提出破题之思:以“爱心妈妈”为纽带,汇聚“五老”、党员干部、社会爱心人士等“N”方力量,构建全方位关爱体系。

2023年春,市关工委将一份关爱留守困境儿童工作的建议摆上市委常委会案头。汇报里,既有2.1万余名留守困境儿童的具体数据,也有“思想引导、心理关怀、学业帮教”的思路做法,市委书记李军杰同志对“五老”参与关爱留守困境儿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各方聚力,把这项工作做深做细,形成黄冈品牌。

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武穴市科协原副主席蔡秋容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2023年4月,针对在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发现的突出问题,鉴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易发多发的严峻态势,市委决定在全市部署开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开创市级党委主要领导抓未成年人保护的先例。市关工委围绕中心、主动作为,把“爱心妈妈+N”关爱项目作为助力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将“五老”政治优势、威望优势、经验优势、时空优势、亲情优势转化为关爱留守困境儿童的具体行动,积极回应现实关切。

“三五工程”为笔:

“五老”领航绘就关爱长卷

“大别山的每一块石头,都在讲述英雄的故事......”7月25日,麻城市中馆驿镇,“五老”宣讲员杨大文给孩子们做“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专题宣讲。这样的红色宣讲,两年来在黄冈开展了1800余场次,90万人次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厚植家国情怀。

这是市关工委以“三五工程”为载体,推动“爱心妈妈+N”落地的生动实践。所谓“三五工程”,即开展“五项活动”(红色文化教育、法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技素养和劳动意识教育、关心关爱),实施“五进”(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实现“五个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文化素养、法治素养、科技素养和劳动意识,提升青少年获得感、幸福感)。在关工委的统筹下,“五老”队伍成了落实这一工程的“主力军”。

市关工委联合市妇联在黄州区赤壁街道的5个社区开展“共享集体生日会”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在思想政治引领的战场上,关工委深挖黄冈红色资源,组织“五老”编印《黄冈红色故事》丛书11套,送进乡村学校;常态化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要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日子从哪来。”市关工委主任黄正林说,这是“五老”的责任,更是关爱工作的根基。

在素养提升的田野上,笔墨书香浸润童心。关工委组织100余名有书法专长的“五老”,结对70所中小学开展“书法润校园”活动。寒暑假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了“第二课堂”,“五老”们教剪纸、讲科学,带领孩子们走进科技馆、共植“希望树”。

在精准帮扶的阵地上,温情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市关工委副主任周秋英结对黄州龙王山社区的戴同学,中考成绩出来后,为实现戴同学的“微心愿”,她亲自多方联系选学校选专业,还经常利用寒暑假到家中走访慰问,聊近况、拉家常、辅导作业,鼓励她要志存高远,学有所成。“奶奶对戴姐姐比我还好。”周秋英5岁的孙女吃醋的话,道出了帮扶的真情。

武穴市科协原副主席蔡秋容的故事,更是传遍荆楚。作为“爱心妈妈”项目的推动者,她带动500名“爱心妈妈”结对帮扶,40余年捐款30余万元,为志愿活动出资近20万元。“孩子的学习进步了,生活甜蜜了,再累都值。”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用行动诠释着“五老”的担当。

这样的“爱心爷爷”“爱心奶奶”只是全市“五老”倾情关爱困境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关工委还联合市县慈善总会设立650余万元关爱基金,近三年开展资助活动300余场次,3600余名学生受益。2025年3月至7月,黄州区5个社区的“共享集体生日会”上,孩子们吹蜡烛、收礼物,专项基金精准对接的,正是他们最朴素的心愿。

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成长烦恼的化解,从物质帮扶到精神滋养,市关工委领着“五老”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情浇灌希望。2024年,“三五工程”获评全省老干部工作优秀创新案例,这份肯定,见证着关工委的实干担当。

“N”元效应:

多方合力共筑成长港湾

黄冈市举行“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困境儿童“圆梦微心愿点亮新希望”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李玲出席并作工作安排

“谢谢李阿姨,我的新书包真好看!”2024年2月的一天,黄州区兴农社区,留守学生小林接过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李玲送来的书包。这场“圆梦微心愿”活动,是市级领导带头参与“爱心妈妈+N”的缩影。2025年1月2日,全市“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儿童工作推进会在英山县召开,市委副书记刘忠诚出席会议,并对各级关工委、妇联组织以及党员干部、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结对帮扶留守困境儿童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

在关工委的推动下,“爱心妈妈+N”早已超越“一对一”帮扶的范畴,形成党政领导、关工协调、妇联主导、社会协同的大格局——这正是关工委想要的“N”元效应。

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将项目纳入议事日程。市级女领导带头结对,上门慰问成常态。县(市、区)“四大家”领导与留守困境儿童结对认亲,经常赴结对儿童家中慰问,送去物资与祝福,倾听儿童内心需求。各地投入专项财政资金撬动社会爱心资金......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让关爱有了“主心骨”。

部门协同奏响和声。市妇联实施“爱心妈妈”赋能计划,培训心理学、家庭教育知识,建立招募、评估、激励闭环机制;市法院开通儿童权益保护“绿色通道”,市教育局落实控辍保学,市民政局兜牢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关工委搭台,我们各部门同唱一台‘戏’,才能把事做好。”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敏说。

社会力量踊跃加入。党员干部化身“爱心爸爸”“爱心哥哥”“爱心姐姐”,企业捐赠物资,志愿者走进课堂。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留守困境儿童结对关爱比例达92.1%。在黄冈,“关爱留守儿童”不再是口号,而成了街头巷尾的自觉行动。

“要让更多‘五老’加入进来。”黄冈市关工委主任黄正林的话语坚定有力。如今,正组织全市1500余名“五老”加入“爱心爷爷”“爱心奶奶”的队伍,发挥好“五老”志愿服务团作用,将爱的种子播撒到留守儿童的心坎里。

从红土地的牵挂,到“三五工程”的实践,再到全社会的共鸣,黄冈市关工委以初心为笔,以行动为墨,在大别山深处写下关爱留守困境儿童的生动答卷。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邹德祥 通讯员 张有科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9/922b056618120706257d2f0ea03c2e8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