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鄂皖边包括鄂东之浠水、英山、蕲春、黄梅、广济和皖西之霍山、立煌、宿松、太湖等县。这里山峦起伏,纵横绵亘数百里,南临长江天堑,横贯大别山腹地,东可扼南京,西可指武汉,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武汉沦陷后,这里即成为中日双方激烈争夺的前沿地带,亦是国民党桂军重兵盘踞的基地。鄂皖边还是孤悬敌后的中原新四军部队打通与华中抗日根据地及新四军军部联系所必争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原新四军部队在战略上和战役上直接配合华中新四军部队抗日反顽的主要战场。因此,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原局以及新四军军部[1]的指示,鄂豫边区党委[2]和中原新四军部队[3]曾多次组织和派遣主力东进鄂皖边,开辟和发展抗日游击根据地。
一、新四军三次东进鄂皖边

武汉会战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鄂皖边的桐山、将军山、仙人台、三角山一带即沦为敌后区域,当地共产党组织曾发动和领导抗日游击战争,均在国民党顽军的重兵围攻和日伪军的疯狂夹击下失败。鄂豫边区党组织和武装实现统一后,又重返鄂皖边,再次点燃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火种。
(一)鄂东独立团东进鄂皖边
1940年6月,鄂豫边区党委和豫鄂挺进纵队决定,派刘西尧、张体学等率领新四军鄂东独立团东进鄂皖边,发展游击区和建立根据地,从战略上牵制大别山的国民党桂军向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的进攻,相机打通豫鄂纵队与新四军主力的联系。
8月8日,刘西尧、张体学率领鄂东独立团,自黄冈县王家坊向鄂皖边挺进。鄂东独立团在东进途中,沿线组织便衣队,首战蕲春彭思桥,击溃国民党蕲春县自卫大队,歼其两个排,然后转入浠水、蕲春边界的三角山。8月底的一个晚上,独立团兵分三路包围三角寺。第二天拂晓开火攻打,顽军凭借坚固围墙、亭阁,负隅顽抗,激战竟日,未予攻破。入夜,新四军搬来柴草,堆放在庙门外,准备火攻。顽中队长王子瑗知不可守,遂在庙后落檐处打一墙洞,趁黑夜率队爬出,经狮子口逃至刘公河。此战独立团缴获了大量物资和重要宗卷,震动了国民党顽固派。接着,独立团转至蕲春、浠水、广济、英山及安徽太湖等地区。
由于国民党顽军的重兵围剿,独立团此次东进无法打通与华中新四军主力部队的联系走廊,未能实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原局关于改变中原新四军部队孤悬敌后之处境的战略意图。但是通过此次东进,熟悉了鄂皖边情况,鼓舞了鄂皖边人民斗志,锻炼和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发展了地方游击队武装,开辟了鄂皖边广阔的游击区,为而后东进,建立和发展鄂皖边游击根据地,沟通与华中新四军部队的联系,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二)九团再次东进鄂皖边
1941年初,鄂东独立团返回黄冈休整补充。此后,鄂东独立团被改编为豫鄂挺进纵队第九团。为了打击鄂皖边顽军的反共气焰,进一步从战略上配合苏皖新四军部队的反顽斗争,豫鄂挺进纵队命九团再次东进鄂皖边。
1941年3月,九团到达浠蕲边之彭思桥地区后,恢复了在“三月围剿”中受挫的浠蕲边游击根据地。3月下旬,九团东进至黄梅,在吴祥歼灭阻其前进的国民党黄梅县自卫队的4个中队。接着,九团东进至皖西,4月22日,九团(此时已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四十二团)一部挺进到宿松陈汉沟,与林维先率领的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一部胜利会合,首次沟通了中原新四军部队与华东新四军部队的联系。随着九团的再次东进,1940年8月所开辟的鄂皖边游击根据地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
(三)五师主力东进鄂皖边
1941年9月至1942年3月,为策应皖东新四军二师、七师抗击桂军的大举进攻,继续实现打通与七师联系、改变五师孤悬敌后的战略意图,并打击日伪,发展鄂皖边抗日游击根据地,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五师首长部署了由主力部队实施的东进。
此次东进的武装部队共分三批。第一批是1941年9月,由十四旅政治委员张体学率四十二团先行东进鄂皖边。该团沿途打击日伪和顽军,稳定了浠蕲边和蕲太英浠边的局势。第二批是11月初,由十四旅旅长吴林焕、副旅长熊作芳率领旅部和四十一团进入鄂皖边地区。两支部队汇合后,分数路向皖西大别山腹地挺进,积极开展顽后袭扰活动,配合新四军二师的反击作战。第三批是1942年1月,由李先念亲率五师主力十三旅、特务旅各一部分数路进入蕲春,在浠水与蕲春交界的三角山与十四旅会合。此时,程汝怀部不顾新四军五师多次争取,甘受桂军李品仙驱使,充当反共先锋。五师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决定对程部予以坚决打击。1942年1月19日、2月10日和3月初,李先念率部先后发起了攻打浠水县城、广济县城、蕲春漕河镇的战斗,共消灭了浠水和广济两县自卫队7个中队、程汝怀部保二旅第二团及顽军第二游击纵队1个支队。3月上旬,十三旅、特务旅返回大悟山根据地。此后,十四旅继续转战蕲黄广地区。这次东进,进一步开创了鄂皖边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新局面。
二、蕲太英浠边抗日根据地创建

蕲太英浠边是湖北蕲春、英山、浠水和安徽的太湖四县交界处的简称,位于鄂皖边大别山主峰鹞落坪南面,包括桐山、将军山、仙人台、三角山4座大山周围400余里的地方,人口约25万。四座山呈东南走向,东西长,南北窄,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长龙,蜿蜒150华里。4座山的主峰都在海拔1000至1200米之间,山山相连,山脉纵横,形势险要,是鄂皖边区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一大战略要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鄂豫皖、湘鄂赣两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和红军生存、发展的重要基地。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曾多次来到这里,并派出红军营长鲁教瑞担任过蕲春桐山冲区委书记兼便衣队指导员在这一带活动。从1934年到1937年8月,红二十八军先后秘密派回和留在地方的本地同志20多人,如詹绪辉、鲁教瑞、田双贵、黄必德、田月光、查信忠、朱学良、刘俊卿(女)、万象奎、方庆珊、查茂仁、吴绪朋、汪少玉、李春发等,这些大都是有群众威望和斗争经验的党员,各在本地区积极宣传群众,发展党员,为蕲太英浠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一)蕲太英浠边县委成立
鄂东独立团东进鄂皖边时,中共黄冈中心县委抽调了钟子恕、黄维栋、陶子玉、王表、黄明清、周省耕、林同、欧阳杰、熊森、方盛才、林裕先(张干)、陶权、熊作师、李汉清、黄再兴等100余名干部(其中区级干部20余人)随军前往。在1个多月时间内,鄂东独立团辗转鄂皖边,积极打击消极抗日专事反共磨擦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同时,陆续将随军东进的100多名地方干部派往沿途各地,建立或充实地方党组织。到1941年春,先后成立了桐山冲、田家桥、仙人冲、大王山、三角山、荆竹山、刘曹、四庵(安)寨、李家宕等十多个区委会,在仙人冲、东门冲、龙井河、桐山冲、荆竹山、李家宕等地建立了农村党支部。在建立区一级党组织基础上,建立了互不隶属的县一级党组织机构——工作委员会。在浠水与蕲春交界的三角山地区,组建了中共浠蕲〔三角山〕工委;在蕲春与英山、安徽太湖交界的桐山冲,组建了蕲(春)太(湖)英(山)工委(亦称蕲英工委);在蕲春东北部,组建了蕲(春)宿(松)太(湖)工委。
1941年3月,为适应皖南事变后的斗争形势,鄂东地委决定将浠蕲〔三角山〕和蕲太英两工委合并建立边县委员会。调蕲广边县委书记陶子玉担任书记。陶子玉赴职,途经三角山地区,突遭程顽、王丹侯部堵袭,被捕牺牲;4月,派黄维栋在桐山冲建立中共蕲太英边县工委;6月,中共鄂东地委、蕲黄广中心县委又派黄广边县工委民运部长钟子恕(1922-2004,湖北黄冈人),赴桐山冲,改组蕲太英边县工委,重新组建蕲太英边县委员会,亦称蕲太英浠边县委。县委机关驻蕲春桐山冲。根据地形条件,将桐山、将军山、仙人台、三角山及周边地区划归其管辖。为了突破沿途敌人的封锁,由蕲太英浠边县委委员、军事部长鲁教瑞带领一支部队迎接,钟子恕才安全进入县委所在地桐山冲。这一时期,蕲太英浠边县委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至1942年1月,边县委下辖有桐山冲、田家桥、朱家冲、仙人冲、汪家坝、荆竹山、刘曹、四庵寨、李家宕9个区委。
(二)边县军民联合办事处成立
蕲太英浠边抗日区基本形成后,贯彻豫鄂边区第一次(1940年9月1日,在京山八字门召开)、第二次(1941年4月1日,在京山八字门召开)军政代表大会精神,于1941年11月在蕲春田家桥桥上塆召开各区乡党政代表、农民代表、士绅代表大会,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民主选举产生了蕲太英浠边军民联合办事处。边县委在大会上强调,军民联合办事处是抗日民主的“三三制”县政权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建立、扩大和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依靠群众,宣传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展抗日游击队伍,打击顽固势力,反对国民党妥协投降,坚持抗日救国,团结一切愿意和我党我军合作抗日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地方开明士绅,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夺佃,实行“二五”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等。
大会推举黄再兴(共产党代表)为主任(处长),詹绪辉(农民代表)、詹启英(国民党代表)为副主任。办事处内设政治、粮赋两科和税务局,实行流动办公,下辖田家桥、朱桐、柏荆株、仙人冲、大桴冲、四庵寨、玉珠畈7个区级乡公所。
(三)边县人民抗日武装的建设
1940年8月鄂东独立团东进鄂皖边时,从部队中挑选100多名干部战士分遣到沿线地方,把部队多余的枪支、子弹交给地方,协助鄂皖边地方党组织组建了11支便衣队,由区委书记兼任指导员,在不断向边县和新四军主力部队输送兵源的情况下,每支便衣队都保持有10至30人的规模。
1941年3月,九团挺进浠蕲边彭思桥地区之后,组建浠蕲边独立营,在“三月围剿”当中受挫的浠蕲边游击根据地得以基本恢复。随后,蕲广边、蕲太英边、黄宿边党组织也先后将所辖便衣队改编为独立营。其中,蕲英便衣队整编成蕲英独立营(亦称蕲太英边独立营),初为40余人,后逐步扩充发展,在鄂皖边独立游击三支队抽去其50余名骨干后,仍有50余人的力量。
1942年1月中旬,李先念亲率五师主力来到蕲太英浠边县柏荆株乡,驻扎在园襟冲木梓树塆(今属蕲春县狮子镇牛皮寨村)。在五师司令部,李先念听取了钟子恕关于蕲太英浠边县的情况汇报。1月22日,李先念在蕲春横车铺尔咀张策山召开鄂皖边县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持久战的指示,具体就鄂皖边党政军建设和统战工作进行了研究与部署。决定将蕲英独立营扩建为蕲太英浠边独立第四团,下编3个营,有200余人枪。
1942年8月,独立第四团骨干机动武装第一营被编入挺进十八团。1943年9月,鄂皖边地区开展钳制顽军对西线抗日基本区进犯的斗争。蕲太英浠边县委率部在各地作战的同时,为有效领导与指挥本区域内的反顽斗争,于9月中旬,在桐山冲建立了边县指挥部,其直属武装有1个步枪连、1个手枪队,计100余人,连同各地便衣队共计400余人。指挥部在指挥各便衣队协同行动的同时,组织所属武装用灵活机动的战斗打击进犯顽军,基本保卫了边县工作。1944年5月,边县指挥部改建为边县总队。
(四)边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为了打破日伪顽固的经济封锁,满足军民战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蕲太英浠边县委按照豫鄂边区党委的要求,实行民主改革,努力发展生产,积极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调整经济政策,对中农以下的农户实行免税,没有任何负担;对红军、新四军、地方部队和工作人员的家属、烈属,实行优待和免税;废除国民党的苛捐杂税,抽丁拉夫政策;实行“二五”减租减息,即规定地主把原租额减少25%,每亩田由原来200斤减为150斤,减轻群众负担;废除课鸡、课酒等额外负担,不许夺佃逼债,实行耕者有其田。为保证工作到位,边县派出工作组到各区乡会同干部,开展减租减息检查。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贫苦农民生活,深受贫苦农民欢迎。
停止没收地主、富农的一切资财,照顾地主和富农的利益,调动了各方面抗日积极性,拥护共产党领导抗日。
以斗争求团结,争取开明人士和那些无权少势的小地主和肉头地主,以及认真行医、教书、做生意而不参与反动的小地主为抗战出力;对那些暗地里反对和破坏抗日,迫害人民的地主,实行严格审查,根据情节轻重,采取具保释放、暂时扣押和罚款等措施进行处置,罪行特别严重的处以极刑。
对不法地主劣绅、地痞流氓夺佃逼债,强占民妇,霸占房基、水塘和山林,迫使农民无法生活下去的,一经农民口头或书面告状,边县党政军负责人员或区乡负责人员,即以军民联合办事处的名义受理,发出传票,定期双方过堂审讯,判决执行;对民事诉讼案件,查明实情,进行调解、批评和教育,提出解决意见,在双方同意的条件下,下判决书予以落实。
为了解决鄂皖边十四旅及党政人员的被子和衣服需求,1941年12月,边县委在荆竹山燕子寨和三角山黄溪冲办起了地下小型被服厂,由组织部副部长周省耕、区委书记黄明清直接领导,当地有萧有道、彭一门、陈相成具体负责。有2部缝纫机,3名裁缝,女工2名,共8人,隐蔽生产于当地群众家中。通过税收来的、向地主派来的和买来的大布,多半是白布,没有染料,就用木梓树叶、稻草灰放在湿布上,经过反复捶搓染成灰色。做的被子都是夹层的,可套上棉絮,衣服有单的、棉的。仅一年多时间,做成的被子和衣服各有1000余件,一捆一捆地存放在山洞里,按计划供应给抗日党政军人员。
1940年9月,在仙人冲建立了一所秘密医院,由随军医官袁立山负责。1941年6月,仙人冲医院扩建为蕲太英浠边县医院,下设仙人冲医院和桐山冲、将军山、乌沙畈、三角山、荆竹山、老龙洞、李家宕、棋盘石8个医务所。为了解决医护人员不足的困难,袁立山还在仙人冲普陀庵办了两期医护学习班,每期20多人,学员由各区选送和部队抽调。医院对周边群众疾病实行免费治疗,深受群众欢迎,当地群众也尽力供养伤病员和负责伤病员的安全。当时医疗设备很简陋,药物缺乏,往往只能用盐水洗伤口。正是有了人民的支持,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医院从1940年8月到1946年11月,诊治伤病员约2000人次,为新四军坚持鄂皖边游击斗争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
三、鄂皖边抗日根据地的作用及启示

鄂皖边抗日根据地自1940年8月开辟创建,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前后历时5年。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新四军主力部队开展抗日反顽斗争稳固的后方基地,提振了民族精神,壮大了抗日力量,起到了很好的战略牵制作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也为今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核心
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开辟和发展了鄂皖边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党的建设成为核心工作。
1940年6月,鄂东地委负责人刘西尧奉命到黄冈,代表鄂东地委领导黄冈及鄂皖边工作。8月8日,刘西尧、张体学率鄂东独立团东进鄂皖边,开始建立地方党组织。
1941年3月,为了适应鄂皖边地区不断发展的形势,根据鄂东地委的决定,中共蕲黄广中心县委在蕲广边长塘塆建立,辖有浠蕲边工委(后改为县委)、蕲广边县委、蕲太英边工委(后改为县委)、蕲宿太边工委等4个县级党组织。
1942年8月,豫鄂边区党委决定将原隶属于鄂东地委的蕲黄广中心县委改组为中共鄂皖边地委(又称第五地委),下辖有浠蕲边县委、蕲广边县委、蕲太英浠边县委、蕲宿太边县委、黄梅县委等5个县委。
1943年6月,长江地委和鄂皖边地委合并组建为新的长江地委(亦称四地委),下辖黄冈中心县委、鄂皖边中心县委以及鄂南中心县委等3个中心县委。
从以上鄂晥边党组织发展及蕲太英浠边县委隶属关系变化中可以看出,鄂皖边抗日根据地正是因为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并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在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我们唯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把革命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是基础
发动群众以最高的积极性去参加战争中的一切工作,是创建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鄂东独立团东进鄂皖边时,在蕲春和英山边发动当地各界群众,以抗日十人团的形式组织起来,团结抗日,并委任詹绪辉为蕲英团长。“抗日十人团”,简称“抗十团”,它以每十人为一基层单位,以共产党员为骨干,通过自上而下的号召和群众串联发展而成。到1941年11月,蕲英边“抗十团”定名抗日十人团蕲太英浠边县总团。在边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抗十团”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半军事半政权性质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组织。它在抗日除奸,保卫根据地社会秩序,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提高群众的觉悟和组织性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1943年7月,新四军五师师长李先念和张体学、钟子恕等带领一支队伍,从湖北蕲春青草坪来到太湖县将军山。先在东畈吴炳言家住了3天。将军山村杨远源主动要求担当侦察任务。一日,杨远源借给驻碉堡顽军送菜送米的机会,探得国民党部队即将到将军山搜山。立即返回报告给李先念。因时间紧迫,部队无法及时转移,杨远源将李先念等人安排到将军山西麓的百花洞。顽军搜查扑了个空。还有一次,李先念因脚伤,率手枪队60余人,于深夜来到将军山杨远源家门口,将正在熟睡的杨远源唤醒。杨远源见是李先念及所率部队官兵,连忙招呼他们进屋,烧水煮饭,安顿好歇宿。当时李先念将岗哨安排好后,他就同杨远源在一个木板铺上睡了一夜。为防止暴露,第二日清晨,杨远源将李先念及部队带到百花洞隐蔽起来。白天,杨远源以放牛为名,送干粮到百花洞,同时购买一些药品,为他们疗伤。二十多天后,李先念伤愈离开百花洞。从此,“百花洞中藏将军”的故事在将军山一带流传下来了。
鄂皖边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在日伪顽夹击下生存和发展,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了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群众路线,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今天,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民族复兴的本质是人民幸福,只有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作风建设,激活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才能凝心聚力,扎实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三)坚持和执行统战政策是法宝
重视做好地方实力派和开明士绅的团结争取工作,能较好地推动根据地各项抗战工作的开展。
蕲春县习惯分为上乡和下乡,上乡有两大实力派,一是以国民党县副参议长汪紫阳为首的汪派,二是以国民党县第四区(张家塝)区长陈廉为首的陈派。汪派都在蕲太英浠边根据地的游击区。钟子恕让一些地主绅士给他写信,讲明抗战形势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要他本着抗日爱国的思想,支持和帮助新四军抗战,不要做“同室操戈”的事,并要求他与边县保持秘密关系和传递情报。汪收到信后,立即派汪仁怀到边县进行谈判,同意“合作抗日,互不侵犯”。后又多次派人送情报和捐助抗日经费。
陈廉时任国民党第四区区长兼区常备大队长。掌握有3个中队300余人的武装力量。陈廉与桂系四十八军军长苏钟声、一三八师师长李本一、四一二团团长周雄等人过从甚密,不怎么买蒋系程汝怀和蕲春县地方当局的账。蕲太英浠边县委成立后,钟子恕把陈廉作为主要统战对象,以新四军十四旅政委张体学的名义,提出与他谈判。陈廉为能左右逢源,同意谈判。7月底至9月初,钟子恕与陈廉先后在张家塝街德和祥铺、六溪冲、黄赵畈龙须冲进行了3次秘密谈判,签订了协议,合作抗日、互不侵犯、划分管辖范围,维护双方财税利益。1942年1月中旬,李先念在园襟冲听取钟子恕关于陈派头目陈廉的统战工作情况汇报时,给予充分肯定,并指示,这个关系要抓紧,很重要。
鄂晥边抗日根据地正是因为较好地坚持和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汇集了全社会抗战力量,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实现战略目标。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继承和发扬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通过目标引领、党的领导、利益协调、民生保障和创新方法,将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复兴洪流,在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中实现民族伟业的历史跨越。
(四)建立和发展人民武装是保障
兵民是胜利之本。鄂皖边抗日根据地坚持党对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县、区武装部队,由县委和区委直接领导,建立基层支部。坚持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干部和战士。每天出发前和住宿前,部队都要集合讲一次,检查是否到位。做得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甚至处分,个别带枪逃跑或投敌叛变的,捉住后给予处罚,甚至枪毙。通过严格的教育管理,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到1942年2月,鄂皖边地区已建有蕲广边独立一团、黄梅独立二团、浠蕲边独立三团、蕲太英浠边独立四团等4支地方武装部队及数十支便衣队、武工队等区乡民兵武装,地方部队和民兵武装总共发展到2000余人。
为了提高地方武装的独立作战能力,以适应根据地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经中央军委批准,五师在1942年春夏之交组建了3个军分区,包括鄂皖边在内的鄂东地区划为第一军分区。8月10日,豫鄂边区党委和五师师部决定,以挺进江南的师特务团和十四旅大部为基础组建第四军分区;以留在江北的十四旅一部为基础组建第五军分区(又称鄂晥边军分区),将原属一军分区的鄂皖边地区划为五军分区的工作区域。1943年6月,鄂豫边区党委、五师首长又决定,将四、五两个军分区合并改组为新的四军分区,辖有黄冈指挥部、鄂皖边指挥部、鄂南指挥部,直属有新四军十四旅四十团、四十一团和7个地方挺进团。
蕲太英浠边根据地自创建之日起,就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围攻。边县委为粉碎“驻剿”“清剿”,采取分兵游击策略,将独立四团化整为零,县委书记、独立四团政委钟子恕,县委副书记黄再兴,独立四团团长李汉清各率1个营,分别开展游击活动。平常,根据地周围三五十里之内,就有六七个桂系据点,最困难的时候,一二里之内,甚至一个山头就有四五处分兵把守。因此,绝大多数时间是一天换一次住房,多半是晚上行动,白天隐蔽,派侦察员站岗放哨。县区武装的中心任务,就是保卫根据地,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的开展反“清剿”斗争。
1942年11月,五师鄂皖边十四旅政委张体学命县区武装配合该旅主力部队四十二团团长康洪山带领1个营,牵制国民党顽军,镇压反革命,拔掉破坏抗日的钉子,突破国民党的合围圈,到外线打破击战,开展反“清剿”斗争。县区武装立即分成6路对蕲太英浠边4县的反动武装及其反动设施进行袭击和破坏,战术是:县区武装分片分头在同一时间出动,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围攻和袭击国民党乡政权的碉堡,破坏电线,到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在“驻剿”部队周围,到处打枪抓哨兵,国民党顽军十分慌乱,电话又不通,坐立不安。
鄂皖边人民抗日武装的建设、发展和战斗历程,体现了人民军队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优良作风和斗争精神。今天,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各种挑战,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持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牢牢掌握主动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可动摇的安全保障和力量支撑。
1
备注:
[1]新四军军部:1937年12月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移驻南昌三眼井;1938年4月5日进驻安徽歙县岩寺,5月7日进驻太平县麻村,5月26日进驻南陵县土塘村,8月2日移驻泾县云岭村;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新成立。
[2]1939年11月“四望山会议”决定撤销中共豫鄂边、鄂豫皖、鄂中3个区委,组成新的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并将3个地区党所领导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3]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化名李威),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对外称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及随行干部160余人,离开河南竹沟南下,执行中共中央赋予的开创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任务;1939年6月,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成立;1940年1月,在京山八字门正式建立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1941年4月10日,开始使用新四军五师新番号。
附: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共产党太湖地方史(1919-1949)》(第一卷);
2.《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太湖县组织史资料(1928.2-1987.10)》;
3.《太湖县志》;
4.《红色太湖》;
5.《钟子恕回忆录》(两本);
6.《太湖年鉴》(2023);
7.《蕲春县志》;
8.《中国共产党蕲春历史(1919-1949)》(第一卷);
9.《中国共产党湖北省蕲春县组织史资料》;
10.《红色经典——蕲春县革命遗址遗迹精选》;
11.《中国共产党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历史(1927-1949)》(第一卷);
12.《英山县红色遗址遗迹概览》;
13.《红色英山》(一套三本);
14.《英山革命史资料》(第二辑);
15.《英山年鉴》(2023);
16.《钟子恕回忆(摘抄)》;
17.《中国共产党浠水历史(1919-1949)》(第一卷);
18.《中国共产党黄冈历史(1922-1949)》(第一卷);
19.《中国共产党湖北省黄冈地区组织史资料(1922-1987)》;
20.《烽火岁月》钟子恕著;
21.《鄂豫边区政权建设史》(修订本)张军、张肇俊著,张军修订;
22.《鄂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史》汪杰主编,库充修订;
23.《李先念年谱》(第一卷)《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写。
24.《新四军战史》,《新四军战史》编委会,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2015年8月第2版。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秀美浠水
编辑:毛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