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别山南麓鄂东山区罗田县作家协会,始终坚持“二为” 方向和 “双百” 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全县广大业余文学爱好者,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在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被业内专家、学者誉为“长篇小说县”和“罗田作家群”。自 1989 年 12 月罗田县作家协会成立以来,300 余名会员中,中国作协会员 3 人,湖北省作协会员 36名,黄冈市作协会员 97名,在国家、省、市、县级各类平台发表文学作品 6000 余件(部、篇),正式出版长篇文学作品97 部。从刘心明长篇小说《八品乡官》改编电影《青云之梦》获全国大奖和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艺奖,到 90 后青年作家匡彬《故乡志》《抵达森林的中央》斩获湖北文学奖与屈原文艺奖;从克服耳疾创作诗集《低处的雪》的晏晴,到历时 20 年创作 130 万字长篇小说《沉重的脚印》的潘佳涛,众多优秀作家与作品不断涌现。罗田文学现象不仅得到国内顶级专家学者赞誉,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一定影响。在省、市作协和县委、政府、县委宣传部重视的基础上,罗田县作协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推动了山区小县文学的繁荣发展。
一、坚持正确导向,筑牢文学创作的思想根基
文学是时代的镜子,更是精神的火炬。罗田县作家协会自成立以来,便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文学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在日常工作与创作活动中,作协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作家深入学习党的文艺理论和政策,让每一位作家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定期举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学习会,邀请党校专家、资深文学评论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解读党的文艺政策,结合罗田文学创作实际,近5年来举办了5场专题讲座,重点学习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作家把握时代脉搏,将个人创作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罗田县作协组织作家深入农村,有八十岁的老作家,也有青年学子。5年来有200多人次与农民同吃同住,亲身体验农村生活的变化。作家们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一批反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罗田农村的巨大变化,也为广大农民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真正发挥了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作用。这种坚持正确导向的做法,为罗田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确保了文学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培育人才梯队,厚植文学创作的发展沃土
人才是文学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打造 “长篇小说县” 和 “罗田作家群”,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人才梯队。为此,罗田县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挖掘新人到培养骨干,从提供培训机会到搭建交流平台,全方位培育文学人才。
(一)挖掘新人,发现文学新苗
罗田县作协积极与教育部门、学校合作,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文学创作活动,举办作文竞赛、文学社团活动等,县理工中专、县实验高中分别创办社团会刊50多期,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挖掘潜在的文学人才。同时,通过举办面向社会的文学征文活动,广泛征集优秀作品,从中发现有潜力的新人作家。对于发现的文学苗子,作协安排资深作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
青年作家匡彬就是在县文联、作协举办的一次征文活动中被发现的。当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引起了评委的关注。此后,作协为他安排了导师进行指导,在导师的帮助下,匡彬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创作出荣获多项大奖的作品。这种挖掘新人的机制,为罗田文学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二)培养骨干,提升创作能力
对于已经有一定创作基础的作家,罗田县作协积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培训机会和交流平台。一方面,组织作家参加全国、全省的青年作家培训班、文学研讨会等活动,让他们与国内知名作家、学者交流学习,拓宽视野,提升创作理念和技巧。如青年作家匡彬、叶牡珍、肖琴、郭薇等青年作家多次参加全国、全省的青年作家培训,在培训中结识了众多优秀作家,学习到了先进的创作经验,这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罗田县作协邀请国内顶级专家学者到罗田举办讲座、研讨会,为本地作家把脉指导。2012年2017年2021年和 2024 年,罗田县分别举办了一部报告文学、三部长篇小说、院线电影《青云之梦》和六部长篇小说高规格研讨会,邀请张晓光、明振江、饶曙光、李道新、王一川、尹鸿、刘川鄂、樊星、陈美兰、於可训等国家级专家学者参与。在研讨会上,专家们对罗田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点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作家们发现作品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通过这些活动,罗田的骨干作家们在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罗田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
(三)关爱特殊群体,激发创作热情
罗田县作协关注每一位作家的成长,对于面临困难和挑战的特殊群体作家,给予特别的关爱和支持。青年作家晏晴克服耳疾残障的困难,坚持诗歌创作,作协得知后,积极为她提供创作资源和展示平台,帮助她出版诗集《低处的雪》。在诗集的推广过程中,作协组织了多场诗歌朗诵会和研讨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晏晴的作品,也让晏晴感受到了文学界的温暖和支持。这种关爱特殊群体作家的做法,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也体现了罗田文学界的人文关怀,营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通过以上多种措施,罗田县构建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文学人才梯队,为文学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搭建多元平台,拓展文学创作的展示空间
文学作品需要展示的平台才能被更多人看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罗田县作协积极搭建多元平台,为作家们提供创作、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罗田的文学作品走出山区,走向全国。
(一)创办刊物与公众号,打造本土文学阵地
罗田县作协创办会刊《笔架山文学》,为本地作家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固定平台。两个刊物注重作品质量,每期都会精心筛选优秀作品,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刊物不仅在罗田县内发行,还与全国各地的文学社团、刊物进行交流,扩大了罗田文学的影响力。
罗田作协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及时发布罗田文学动态、作家作品、文学活动信息等内容。公众号的受众广泛,不仅吸引了本地读者,也让更多的外地读者了解到罗田的文学创作成果。通过公众号,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部分作品的阅读量和转发量较高,进一步提升了罗田文学的知名度。
(二)举办文学活动,营造浓厚创作氛围
罗田县作协定期举办各类文学活动,近15年来,作协组织文学讲座、作品研讨会、诗歌、散文朗诵会、采风活动共达110多次,仅对长篇小说举行了40多场研讨会。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俊国说,罗田县作协的举措,对于推动基层文学创作有示范效应。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作家们的创作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在文学讲座中,邀请知名作家分享创作经验和心得;在作品研讨会上,作家们相互交流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创作水平;在朗诵会上,通过朗诵优秀作品,让文学作品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在采风活动中,作家们深入生活,获取创作灵感。
作协组织作家多次赴农村田边地头、农家小院,赴工厂车间、机关学校采风。在过去几年中,组织到河铺镇、大崎镇等十个乡镇,东冲畈、雷家塆等50 多个村采风。通过采风活动,作家们深入了解基层生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创作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高质量文学作品。举办四次大型诗歌音乐朗诵会,观众反响强烈。这些文学活动的举办,营造了浓厚的创作氛围,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罗田文学。
(三)加强对外交流,扩大文学影响力
作协积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组织作家参加全国性的文学活动,与其他地区的文学社团、作家建立联系。同时,邀请外地作家、学者到罗田交流访问,开展文学交流活动。通过这些对外交流活动,罗田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院线电影《青云之梦》,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研讨会上,得到了国家级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新华社组织 200 多位记者在新华社大礼堂进行观影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文艺报》《中国电影报》等众多主流媒体大篇幅报道罗田文学创作活动的情况。这些对外交流成果,极大地提升了罗田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让罗田文学走出山区,走向全国。
四、扎根生活实践,汲取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罗田县文联、作协深知,只有让作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因此,罗田县积极引导作家深入基层,关注社会现实,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用文字记录时代变迁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百态。
罗田县作协将采风活动作为作家深入生活的重要方式,定期组织作家走进农村、工厂、社区等基层一线,与人民群众亲密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和愿望诉求。在采风过程中,作家们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作家朱清明创作的长篇小说《僧兵悲歌》、叶建辉、王保林创作的玄幻长篇小说《古国玄机》、吴楚民的长篇小说《激动时刻》、周一夫的长篇小说《巴源河上》、王爱平的长篇小说《金草》、刘心明的长篇小说《小街故事》、《无字的情歌》、尹定贤的长篇小说雷仲才的长篇小说《烛映洞天》、夏艳坤的长篇小说《义侠平妖传》、徐拂然的长篇小说《医圣万密斋》等作品,都是作家们深入生活、挖掘素材的成果。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可读性。特别是网络作家王保林创作的长篇连载小说《大苍守夜人》,订阅量达到2000多万人(次)。同时,罗田县作协鼓励作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用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旅游兴县等重大命题上,罗田作家积极创作,用文字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老作家陈佩筠、郭玉斌、中青年作家王亚平、叶雄超、王雅萍、王学东、夏云河、贺永刚、肖树雄、王珍桥、高永平、徐笑冰、方启良、徐俊良、王松平、朱泰安、黄治新、夏长玉、徐金奎、周路平、方瑜泉、肖碧源、董志明、黄树生、付言坤、晏家武、董长贵、李红、叶丹、彭春霞、王芳、肖美霞、周爱妩、廖桂琼、赵倩等一大批作家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文学领域,发挥各自的专长,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深入体验生活,潜心创作出了数量繁多,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有的还获得了国家、省、市级大奖,为黄冈赢得了荣誉,提升了罗田的知名度,得到了中国文联和省、市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罗田县作协还组织作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文化宣传等。通过这些活动,作家们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这种扎根生活实践的做法,让罗田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展现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
五、正面干预生活,彰显文学创作的社会价值
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罗田县作协积极引导作家将文学创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文学作品正面干预社会生活,赋能乡村振兴,助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底层民众摇旗呐喊,为一线工人、农民助力,为精准扶贫树信心、鼓干劲。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罗田县作协组织作家创作了大量反映乡村振兴的文学作品500多篇(部),通过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展现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宣传乡村振兴政策,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同时,县文联、作协还通过举办文学活动,如乡村舞台朗诵、农民作家培训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在助力经济发展方面,罗田县作协与企业合作,组织作家深入企业采风,了解企业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创作企业文学作品,宣传企业品牌和产品。这些作品不仅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罗田的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此外,罗田县作协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组织作家开展文学志愿服务活动,如为贫困地区学校捐赠图书、为留守儿童辅导作文等。通过这些活动,展现了罗田作家的社会担当,也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彰显了文学创作的社会价值。
罗田县在打造 “长篇小说县” 和 “罗田作家群” 的过程中,通过坚持正确导向、培育人才梯队、搭建多元平台、扎根生活实践和正面干预生活等五条措施,走出了一条山区小县文学繁荣发展的特色之路。
来源:罗田县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