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午夜12点,当黄州区八一路的霓虹逐渐褪去,居然之家的轮廓在夜色中模糊,而由邮政报刊亭改造而成的“传输副食”小店,却始终亮着暖黄色的灯光。60岁的店主程春英目光温和地望向门前街道,等待着深夜里每一位顾客——这处“小而灵”“近且便”的小店,不仅是她赖以生存的港湾,更是数字时代下民生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一瓶矿泉水!”一辆出租车缓缓停靠在店前,司机摇下车窗,熟稔地朝着店内喊道。程春英立刻笑着回应:“老牌子哈,农夫山泉!” 话音未落,她已从货架上拿起矿泉水,紧接着迅速递出收款二维码。扫码、确认,不过几十秒,交易便顺利完成。出租车重新汇入夜色,程春英的脸上依旧挂着亲切的笑容,“要是在以前,哪能这么利索?”她轻声感慨。
刚送走的士司机,来自武汉的大货车司机张师傅便大步走来。还未等他开口,程春英早已掀开冰柜,拿出几瓶带着凉意的微冰矿泉水 —— 这是张师傅每次到居然之家送货后,雷打不动的“标配”。“跟老板熟得很,她比我还清楚我要啥!” 张师傅笑着拧开瓶盖,咕咚喝了一口,“我每周来这儿送货两三次,每次都来店里歇脚,买水买烟,心里踏实。” 话音刚落,程春英的支付宝账户便传来清晰的“已到账18元”提示音,无需找零、无需等待,数字支付让交易效率大幅提升。
在数字经济时代,程春英的小店也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回忆起过去的经营场景,她满是感慨:“以前常收到客人的百元、50元钞票,找零是家常便饭。有时候零钱不够,只能眼睁睁看着顾客离开,生意也跟着受影响。” 而如今,移动支付的普及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不管是几块钱的矿泉水,还是几十块钱的日用品,扫下码就能完成支付,免了找零的麻烦,交易快了,客人满意,我经营也更轻松。” 程春英的话语,道出了数字经济给小商户带来的切实便利。
程春英与副食零售的缘分,要从2003年说起。最初,她在八一路租下一间门面经营副食;2017年,因拆迁改造,她租下这处邮政报刊亭,起初主营报刊,兼卖零食饮料。后来,随着报刊亭面临转型,她重拾副食老本行。“我读书不多,找份合适的工作不容易,做副食生意虽然辛苦,但这是我能抓住的生存依仗。”程春英说。
凭借着对民生需求的敏锐洞察,程春英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独特的生存之道。她的小店紧邻大型商业综合体“居然之家”,周边不仅有大型超市,500米内还有4家副食小店。但程春英通过多年细心观察,摸透了深夜客群的构成——的哥、夜班收银员、外卖骑手、代驾师傅等,于是果断开启24小时营业模式,让小店成为深夜赶路者的“便民站”。
夏天,她会确保冰柜全天不停电,让客人随时能拿到冰凉的饮品;冬天,她提前备好热饮,递到客人手中时,温度始终恰到好处;就连年轻人青睐的网红食品、饮料,只要客人提及,下次进货时准会出现在货架上。为了维持24小时营业,程春英的生活节奏也随之调整:每天下午5点,女儿或老公下班后来店换班,她赶回家短暂休息;到了晚上11点,她又准时回到店里,继续迎接深夜的客人,直到第二天家人来换班。
“位置方便”“老板娘人好,有时还会抹个零”,老客们的评价,是对程春英用心经营的最好认可。在她看来,时代在变,经营方式也在跟着变——从过去的现金交易、手动记账,到如今的移动支付、数字化管理,数字经济让小店经营更高效、更省心。
“一勤生百巧,人勤地生金,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就会一直做下去。既能靠自己的双手挣口饭吃,也能给路过的人行个方便。”程春英说。
程春英和她的“传输副食”,是千万个受惠于数字经济的民生小店的缩影。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移动支付等数字手段不仅为小商户减轻经营负担,更让民生服务更便捷、更贴心,也让城市的烟火气里,多了几分数字时代的温暖与高效。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皎月 陈爱武
编辑:龚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