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精神如炬。黄州区路口镇沙湖村以大别山精神为指引,在民生福祉上出实招,在红色传承上做文章,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一步步坚实的行动,正绘就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新画卷。
从安置到安居 绘就幸福底色
“以前住的老房子又破又挤,现在搬进新小区,窗明几净,出门就是路灯和绿化带,日子越过越舒心!”近日,站在沙湖村安置小区的阳台上,村民欧保平望着楼下整洁的步道,语气里满是欢喜。
变化始于燕矶长江大桥建设的拆迁还建工作。面对百余户村民的安居大事,沙湖村两委没有简单完成任务,而是精心谋划把安置升级为安居。村干部分组入户,用一个多月时间摸清每家每户的生活习惯、人口结构、特殊需求,最终敲定“户型多样、配套齐全、贴近生活”的安置小区规划方案。
如今,占地80余亩的安置小区内,幼儿园、便民超市、健身广场一应俱全;医疗服务更贴近——村卫生室配齐DR机、心电图仪等设备,医护人员每月定期上门,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测血压、讲健康知识。“腿脚不好去不了医院,医生到家里来,还帮我调整降压药,这政策比亲人还贴心!”72岁的李大爷攥着体检报告,连声道谢。
随着刘子通路、S207、G347等道路相继通车,沙湖村抓住交通红利,累计投入近千万元,对标“拆违建、码整齐、扫干净、栽满绿、路通畅、水清新”18字标准,对全村32个村民小组开展全域环境治理。如今,昔日的“脏乱差”变身“洁净美”: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太阳能路灯照亮夜路,沟渠清水潺潺,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村民出门见绿、移步见景。
从铭记到践行 传承精神薪火
作为革命先驱刘子通的故乡,沙湖村深植红色基因,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活”起来。
2015年,村里在刘子通家宅旧址上启动纪念馆修缮工程,2018年12月正式开放;2011年,在留书湾新建刘子通烈士墓园,2014年改扩建后占地达1000平方米,成为黄州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近年来,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党员干部、学生、群众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聆听革命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光有纪念馆还不够,要让红色精神融入日常。”沙湖村党总支书记欧程说。今年清明,路口镇联合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刘子通烈士陵园举行“赓续红色血脉,弘扬英烈精神”主题祭扫活动,镇村干部、退役军人、学生代表向烈士敬献花篮、肃立默哀,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感悟初心使命。
眼下,沙湖村正谋划“红色升级”,扩建刘子通故居,新增生平事迹展馆,打造集纪念、教育、研学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广场;同步整治周边环境,铺设红色步道,让红色地标成为村民家门口的精神课堂。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激活振兴引擎
“我搞养殖十多年,40余亩养殖面积年产出超万斤,靠的就是敢闯敢试的劲头。”养殖户龙志忠是村里的养殖带头人,早年在外学技术,回乡后一头扎进虾塘,摸索出“生态养殖+错峰上市”的路子。在他的示范引领下,水产养殖成为村里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抱团发展才能走得远。沙湖村注重发挥合作社作用,通过整合资源、技术共享和市场对接,构建起“合作社+农户”的紧密联结机制。“我们有4年白对虾养殖经验,今年尝试黄颡鱼养殖,希望带动村民参与,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黄州区蔡家潭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保国表示,目前,合作社养殖面积六七十亩,产值超200万元,成为带动村民抱团发展的强劲火车头。
更广阔的蓝图正在铺展。沙湖村已与武汉市农科院、水科所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引进鱼苗培育基地项目,发展特色品种培育,为产业升级装上新引擎。
“我们还要结合红色旅游,发展渔家乐,让游客既能看红色景点,又能尝生态鱼虾,把水优势变成富民优势。”欧程信心满满。
精神如灯,照亮前路;实干为笔,书写新篇。从民生改善到红色传承,从产业破局到抱团发展,沙湖村以大别山精神为引领,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明振 通讯员 罗炜
编辑:李钱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