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清晨,红安县永佳河镇尾斗山还被云雾笼罩着。云海庄园的山顶民宿,迎来了国庆节的第一批客人。“90后”女主人马岁月站在观景台上,看着住客们晨起后顺着山道散步。远处山间传来的鸟鸣,和着游客的谈笑声,悠悠地飘上来。谁能想到,如今这个年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的“网红打卡地”,7年前还是一片连野草都难长的石头山。
马岁月和丈夫董红生
返乡筑梦:从图纸到荒山的艰难开局
“当年拿着设计图回到村里,大家都说我俩疯了。”丈夫董红生一边揉着手上的老茧,一边笑着回忆。2018年,这对大学同学夫妻,毅然放弃了在武汉的设计工作,回到红安。站在那片荒山上,他们面临着“四无”困境:山上没有植被,没有像样的道路,水电不通,网络也没有,脚下全是硌脚的碎石。
那时,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修路。有人劝他们炸山开路,30万元就行。可董红生在山上蹲了3天,最后还是摇了摇头:“炸了山体,以后这山上啥都种不活了。”
他们选了个最“笨”的法子——人工修路,可这却是最能护住山体的办法。村民们也都拿起锄头,跟着一块儿挖。就几百米的管沟,大家一锄一锄地挖,足足花了好几个月,最后花了60万元,是炸山成本的两倍。
“第一次试着走自己修的路,坡度陡得我紧紧抓着树,都不敢松手。”董红生感慨。他们没有请规划公司,一切都靠自己摸索,就连行道树都是他们和村民一起扛上山种下的。“现在游客都说山路蜿蜒好看,可他们不知道,每一块硬化路面的下面,都是我们和村民磨破的手套。”
种树同样困难重重。石头山上没土,他们就带着村民从山下挑营养土。一担土几十斤重,沿着刚修出来的土路往上爬,一天要走几十趟。
马岁月指着山腰的树说:“现在你们看到山腰上的每一棵景观树,树根周围裹的土,都是我们从山下挑上来的。”疫情期间,村里20多位老人主动来帮忙除草、剪枝。“娃们为家乡做事,我们得搭把手。”老人们朴实的话语,就像那阵子山上从未间断过的锄头声,一直回响在耳边。
村民共建:从汗水到希望的温暖征程
“从2018年到2024年开业,整整六年,我们一分钱营收都没有。”马岁月的声音轻柔,难掩当年的苦涩。这六年里,他们不仅投入了全部积蓄,还背负了几百万元的贷款。商贷利率最高的时候,每个月的利息都压得他们睡不着觉。
“不少朋友说我们傻。”董红生坦言,乡村旅游是“慢生意”,前期投入大,回本又慢。“可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山,我爹一辈子扎根农村,让他去城里享清福,他说‘山在,家就在’。”父亲这话,成了他们坚持的底气。
庄园建设的高峰期,每天有30多位村民在这里干活;开业后,庄园也一直保留着30多个本地岗位,帮助50多户农户平均每年增收超一万元。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村里人亲手做的。”董红生常常对访客这样说。九栋悬崖民宿的每一根梁,露营基地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村民们的汗水。“这不是我们夫妻俩的庄园,而是全村人的。”
政策助力:从坚守到蝶变的多维引领
2024年6月18日,云海庄园正式开业,没想到第一个周末,九栋民宿就全部住满了。游客们来这儿,不只是为了住民宿、看云海。他们会先去周边的红色革命旧址参观,再回到庄园采摘果蔬、体验农耕,晚上围着篝火听村民讲老山的故事。这种“红色研学+绿色休闲”的“红+绿”模式,让庄园在乡村旅游市场站稳了脚跟。
“现在来的客人,30%是红安本地人,周末带着老人孩子来散心;60%是武汉、荆门等外地游客,不少人来了一次还想来。”马岁月翻看着订房记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今年的营业额比去年翻了一倍,但我们也清楚,九栋民宿总共才20个床位,最多住九户人,和前期的投入相比,回报还远远不够。”
今年8月,在湖北省返乡创业大赛上,马岁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荒山变庄园”的故事登上了赛场,最终获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奖杯刚拿到手,工行的人就找上门来,说可以给我们提供低息贷款。”马岁月难掩激动之情。后来,人社部门送来了电商运营培训,文旅部门帮忙对接周边红色景点,农业部门也来指导果蔬种植。
如今,庄园二期的地基已经挖好,就等着土地证批下来。“五年内要建接待中心主楼、房车露营地和大舞台,到时候能容纳两百人住宿。”马岁月指着山下平整的空地,眼中闪烁着比山间云海更明亮的光芒。“现在游客的需求推着我们往前走,他们说‘下次来想住得更舒服些’,我们就根据需求完善配套设施。只要有人愿意来,这座山就有希望。”
“90后”孙祖鑫就是被这“希望”吸引来的。今年8月,他来庄园旅游,清晨在观景台看到云海漫过尾斗山的山尖,橘色的朝阳从云缝中透出来,那一刻,他当即决定留下。“这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景区,这里的人、这里的山都充满了人情味,像家一样。我想留下来,帮着一起把它建设得更好。”
像孙祖鑫这样的“新农人”,正逐渐增多。在云海庄园的带动下,永佳河镇已经有5户村民开起了农家乐,3户成立了农产品合作社。村民们再也不愁自家种的板栗、养的土鸡没销路了,因为庄园会帮忙对接游客,俨然成了“乡村特产中转站”。“我们想把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回农村建设家乡,不是一件‘傻事’,而是既能守住乡愁,又能收获希望的事。”马岁月望着远处正在栽新苗的村民,语气中满是坚定。
【创业者说】
守住乡愁,让梦想开花
2018年,我和丈夫董红生毅然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红安永佳河镇尾斗山,开启返乡创业之旅。那时眼前的荒山,“四无”困境摆在眼前,可我们心中有梦,从没想过退缩。
修路时,面对炸山开路的建议,我们选择人工凿路。这“笨”法子虽耗时耗力,却护住了山体。几百米的管沟,一锄一锄地挖,其中艰辛难以言表。种树也艰难,从山下挑土,一担重几十斤,每天往返几十趟。但看到如今山上的景观树,一切辛苦都值了。
这六年,不仅毫无营收,还耗尽积蓄、背负巨债,亲友都笑我们傻。但我心里清楚,这座山是乡亲们的根,更是我们的家。即便最难的时候,账户里只剩下区区几千元,我们也从未想过辞退一位村民。因为,我们始终坚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2024年庄园开业,“红色研学+绿色休闲”模式带来了人气,也带动了周边。游客的认可,让我们更坚定前行。今年参加省返乡创业大赛获二等奖,各种政策支持接踵而至,这是对我们努力的肯定。
如今二期工程启动,未来这里将建成容纳200人的综合性园区,吸引更多游客。
我坚信脚踏实地,荒山也能实现“云海梦”。我决心继续努力,建好庄园,留住乡愁,实现希望,带乡亲们创造更美好生活。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见习记者 胡雪莹 通讯员 吴飞
编辑:李钱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