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服装业还在“土地越占越多、人工越来越贵、效率越来越低”的困局中挣扎,位于浠水县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的法良时装(黄冈)智能制造基地,已用一场“智改+集约”的革命,闯出了新出路。
这座总投资1.7亿元、占地40亩的现代化基地,撑起了35万件高端服装产能。今年1至8月已实现产值1.6亿元,预计年产值可突破2.5亿元。
9月29日,记者走进法良时装(黄冈)智能制造基地(简称法良时装),探寻这座“智慧工厂”如何以自主智改破“效率瓶颈”之局、以立体集约解“土地依赖”之困,为传统产业提供突围样本的核心密码。
“以前办服装厂,想扩产能就得拿地建厂房,一亩地年产出难超500万元。”在黄梅县经营服装企业多年的老周,走进法良时装黄冈基地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
12米高的智能立体仓如同“空间魔术师”——实现“面料、辅料、成品”三库合一,全程依靠自动化设备完成出入库。40亩土地上建起4.1万平方米厂房,容积率高达1.6,年产能却达到35万件,土地产出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3倍以上。
用“立体生长”的智慧,破解“平面铺张”的难题,法良时装的集约之道,始于对每一寸土地价值的挖掘。“以前3个独立仓库才能容纳的物料,现在1个智能立库就够了,还省去了人工搬运的环节。”法良时装湖北基地运营总监曹兰英指着仓内穿梭的机械臂介绍,智能立库不仅节省了2/3的仓储用地,货物周转效率还提升了60%以上。
更具突破性的,是法良时装首创的“集中+分布”运营模式。作为法良湖北基地的总部工厂,黄冈基地集中了全链条核心功能——从智能仓储、精准裁剪,到自动化缝制、检品包装,所有关键环节在此高效协同;而其余8个分厂仅保留“缝制车间”这一单一功能,无需重复建设仓储、裁剪等配套设施。“这种模式让分厂用地面积减少了一半,还降低了跨厂区物流成本。”曹兰英算了一笔账:预计到2027年,整个湖北基地3500名员工可实现350万件年产量,人均产值较传统分散式工厂提升40%。
这份集约成果的背后,还有政企协同的“加速度”。浠水县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在项目签约之初,便同步启动了土地清表、附属物补偿和基础设施配套工作,确保企业拿地时即可实现“五通一平”。“‘拿地即开工’的高效服务,让我们能更专注于集约模式的设计与落地。”曹兰英坦言。
从2009年的20余人小规模工厂,到如今400余人的“智慧工厂”,法良时装实现了“小空间大产能”的突破。
“以前换款要等机修调试大半天,现在我自己调参数,10分钟就能开工;以前两个人拖货跑断腿,现在AGV小车定时送料,精准又省心。”在黄冈基地工作10余年的生产组长潘淑君,最清楚智能化改造带来的变化。
当前,传统服装业有着三大效率痛点:订单交付周期长、人工成本占比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尤其在人力成本逐年上涨的当下,传统“人海战术”式的生产模式难以为继。
法良时装的破局之道,是打造一条全流程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生产线,让“机器换人”覆盖从面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每一个环节。
在裁剪环节,自主升级的自动裁床精度达毫米级,大大降低了面料浪费率,而且“生手也能操作”,效率较人工提升25%。“以前1个熟手2小时裁完一版布,现在机器1.5小时搞定。”负责裁剪的老赵一边在控制台输入参数,一边指着传送带上的裁片介绍,每片裁片都绑定了二维码,相当于有了“电子身份证”,后续环节可实时追溯。
在缝制环节,数字化吊挂流水线系统成了“效率神器”。裁片通过扫码自动分配至对应工位,工人无需起身搬运,只需专注于单一工序。“以前车间里到处是拖货的拖车,现在吊挂系统自动送料,效率提升20%。”潘淑君说,更关键的是,以前一个人要负责整件衣服,现在每个人只负责一部分,长年累月下来就愈加熟练,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系统能实时统计每个人的生产数据,避免了传统“计件模糊、统计耗时”的问题。
在成品处理环节,自动线头清理机、熨烫系统、封箱称重设备无缝衔接,尤其自动分拣线效率较人工提升70%,检针异常品能自动分流,彻底告别“人工翻找”的繁琐。“从面料到成品,整体效率比老厂提升50%。”曹兰英拿出一组数据:1至8月,基地400名员工实现1.6亿元产值,人均产值40万元。
这些智能化设备并非“照搬现成”,而是法良时装针对服装业“多款式、小批量”的特点量身研发。曹兰英表示,正是这种“量身定制”,让智能设备真正适配服装生产的需求,实现了“减人、提质、增效”的转型目标。
“以前想搞智能化,却不知道从哪下手——买设备怕不适用,搞系统怕成本高。看了法良的模式,我们有了方向。”9月27日,一位来自蕲春的服装企业负责人观摩法良黄冈基地后,决定引入数字化吊挂系统。
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智能化改造面临“试错成本高、技术路径不清晰、管理跟不上”三大难题,而法良服装通过“实战经验+政企协同”,转化成了一套可复制、低成本、能落地的解决方案。
在技术路径上,法良服装提炼出“轻量化、模块化”方案。浠水县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佳豪介绍,该县已联合法良服装梳理出“智能仓储”“自动裁剪”“数字化吊挂”三个核心模块,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按需选择”,这种“不贪大、只求实”的思路,帮助企业一步步实现智改。
为了让“模块方案”更贴合实际,法良还主动开放生产线,让企业“沉浸式学习”。截至目前,浠水、英山、蕲春、武穴、黄梅等地的政企团队已来学习“取经”。
目前,浠水县已启动“以点带面”计划,组织企业走进法良观摩学习,并提炼“法良模式”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包,推动县内14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同时,还出台了“新八条”措施,对技改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设备补贴或贷款贴息。
李佳豪介绍,更长远的规划,是让“法良模式”从“单个样板”变成“产业生态”。浠水县正联合法良服装,谋划建设服装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协同设计、共享订单、协同制造。
从“制造”到“智造”,法良时装不仅为自己缝制了一件御寒的“棉羽”,也为行业探索了一件通向未来的“战衣”。“我们希望有一天,有许许多多从迷茫中闯出来的企业,站上中国服装业智能制造的舞台。这,才是‘法良模式’真正的价值。”曹兰英说。
编辑 | 李奕漫 初审 | 叶涵莹 终审 | 钱芳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熊庆萍 鲁娜)
发布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