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播正当时,田垄育新知。10月10日,黄冈中学劳动(研学)基地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该校高一年级三个班的百名学生手持锄头、铁锹走进专属“责任田”,翻土、除草、整畦,将劳动教育从课本搬到田间地头,在泥土与汗水里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这片“校园农场”就位于黄冈中学校园内,于2025年9月正式投用,由黄冈中学教育集团联合杰出校友张曙明共同捐资打造,总面积达12300㎡。基地创新采用“班级+学科组”承包模式,划分出24块责任田——19块由高一班级“认领”,5块由教师团队负责,实行“每日3个班级轮流上岗”机制,近千名学生可全程参与选种、播种、管护等农耕环节。为让“新手农夫”精准掌握技巧,学校特邀黄州区农业农村局农艺师张柯新驻场指导,从播种间距把控到土壤肥力管理,手把手传授实用技术;田埂间立起的“节气责任牌”,更将“秋分种油菜”“霜降种萝卜”等农时知识融入劳作,让实践课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
“握锄头的力道要顺着土层走,别用蛮力!”在老师示范完动作要领后,学生们迅速分工协作:有的弯腰拔除杂草,有的挥锄翻松板结的土地,有的蹲在田边整理土畦。第一次独立翻地的同学,手心很快磨出红印,却没一人停下;汗水浸湿了衣衫,大家笑着抹把脸继续干。“小时候跟着爸妈干过农活,在学校和同学一起种地还是头一回!”学生吴宁远擦着额头的汗珠,语气里满是兴奋,“看着土地一点点变平整,特别有成就感,这是和做题完全不一样的快乐!”
一堂课的工夫,几块“责任田”已被翻耕得松软平整。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纷纷感慨:“以前背‘锄禾日当午’只知其意,现在才真正懂了每粒粮食都藏着辛苦,这堂劳动课比课本更有冲击力。”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农耕体力活,劳动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脱离书本、动手实操的真实环境。它将‘德智体美劳’中的‘劳’落到实处,帮助学生实现更全面的发展;可以培养学生劳动精神与正确价值观;可以锤炼学生坚韧品格、责任感、感恩之心和抗挫折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团队协作能力。”黄冈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自2019年起就系统开设劳动教育课程,2025年5月启动劳动(研学)基地建设,6月破土动工,仅两个多月便完成打造。后续基地还将建设“晒秋亭”、无土栽培阳光房,并开设智慧农业课程,目标实现“四季有绿、有花、有果”,推动劳动教育与自然美学、现代农业技术深度融合,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注入更多“泥土气息”。
记者 张松林 通讯员陈剑
编辑 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