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下午,麻城孝感乡文化园谱堂大厅的桌面上放着两本家谱,一本是新修的王氏家谱,还有一本是用蓝布做书皮、内页手写字体的刻印的泛黄老谱。两位白发老人在一旁用各自的方言交流,虽然一个用纯正的四川话,一个用正宗的麻城话,但这似乎没有影响两人的交流。
两位老人都姓王,一位是92岁的西南财经大学研究员王世位;一位是83岁的麻城市张家畈镇茅铺村的村民。前者来麻城寻根,后者到城里游玩。他们纯粹是偶遇,共有的王姓让他们没有距离。
王世位出生于贵州赤水。家谱记载,他的祖辈从山西迁往江西,又从江西迁往麻城孝感乡居住,后又迁往当时还属于重庆管辖的贵州赤水。
老人平静地说:“从小,父亲总是告诉我,自己的老家就在湖广麻城孝感乡,你一定要找到老家、一定不能忘记老家麻城。现在,我92岁了,觉得寻找老家意义重大。”
老人深情地记起,三峡大坝截流的当年,他出差公干,巧合的是列车路过了麻城。当他听到列车广播员说到达麻城站时,心中情思翻滚:麻城,你是我的老家,我一定要回来看你。
时光过隙,老人终于圆梦,踏上了老家的土地,见到了老家的乡亲。“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很亲切。”老人情不自禁地说道。
老人的女儿名叫王墨兰,是四川一大学的副教授,她全程陪同父亲,也是感慨万端:“爸爸的寻根,也是我的寻根,这是王氏子孙回溯祖辈的本分。”
说起这次寻根之旅,王教授对麻城的接待工作之细感到惊喜:“出门之前,我们什么资料和信息都没有,只有祖传的这一本珍贵的家谱。我们在小红书上搜寻到了孝感乡文化园的信息,于是下定决心先过来,再走一步看一步。”
这份没有封面的家谱在老人心中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他介绍:“家谱是光绪六年续修的。父亲去世后,我说,家里的东西我什么都不要,只要这一本家谱。”
王墨兰接着说道:“按照家谱上记载的辈份,共有32个,我是倒数第二个,父亲是倒数第三了。”话语间满是寻根的诚意。
来到孝感乡文化园后,父女俩碰到了公园管理处李秀波副主任,他热情地带领父女俩参观;党支部书记彭宗国、主任邓秀宜迅速安排人员与之对接。
谱堂内,老人家回忆起自己的人生历程,感慨良多。
自家家教很是严格,因为在祖辈看来,老家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而诚实则是做人做事的原则。解放初年,父母亲要求他报考赤水中学,他从5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学。在中学,迎来了赤水的解放,在迎接解放军的队伍中,他担任鼓手。学校成立京剧团,他任团长,先后在《打渔杀家》中扮演肖恩,在《龙凤呈祥》中扮演周瑜。但是,哥哥却没有他那么幸运,在抗击日寇进攻独山县的战斗中,壮烈殉国。在往后的学习中,他选择了艺术专业,那以后,绘画便成为养家糊口的本钱。
说话间,老人拿出手机,这里面存着两幅作品,一幅是《肝胆相照》,画的是孙中山和李大钊;另一幅《卢沟桥》,画的是狮子。看得出来,这是老人的得意之作。
“如果忘掉了自己的祖先,那就太不像话了。”10月1日国庆节当天,老人不顾年事已高,带着女儿上午到位于黄土岗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氏祠堂、古孝感乡都沈家庄,下午到移民出发地高岸河。“如果错过了高岸河,此行的意义就要降格,就会失掉很多的意义。”王墨兰说。
10月2日,就要离开麻城了,老人依依不舍。看着麻城北站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突然,老人似乎想起了什么,他平静地走向外场,用双手捧起一抔泥土,细心地装到了一个口袋中,“想家的时候,闻一下故土的芳香。”
王墨兰说:“我是高校教师,对文史类的课题很敏感。现在大家尤其是研究人员都很重视移民的研究,麻城有重大的题材,期待继续努力,挖掘更多的素材。更希望能够留住素材,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移民的影响力。”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彭俊平
编辑:汪泽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