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寺镇以水为笔,以田为卷
围绕防洪保安、饮水提质
灌溉增效与生态修复
系统谋划、精准发力
将一项项水利工程打造成
民心工程、发展工程、生态工程
深刻改变了镇域面貌
提升了民生温度
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
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大法寺镇南截流港早期施工现场
筑安澜之基,从被动防洪到主动保障。江河安澜,是民生之本、发展之要。昔日的南岸截流港,河道淤积,汛期频发,是沿岸群众心头之患。通过实施系统治理工程,8.74公里的河道得以疏浚,2.43公里的堤防得以加固,防洪标准显著提升至20年一遇。工程的意义远超防灾本身,它重塑了人水关系,将一片“忧心之地”转化为集防洪、生态、景观、休闲于一体的滨水生态廊道,实现了从“与水相争”到“人水和谐”的历史性转变,为镇域发展筑牢了安全屏障。

▲大法寺镇崇山村单村水厂净水设备
润民生之心,从基础饮水到优质共享。饮水安全,关乎民生,连接民心。针对部分村组供水管网老旧、水质水量不稳的痛点,大法寺镇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新建的4座单村水厂,构建起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智能化供水体系,确保了2.8万群众喝上稳定、达标的“放心水”。这不仅解决了群众“储水度日”的生存型需求,更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生活品质的关键一步。

通灌溉之脉,从传统农耕到智慧节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面对老旧的九牛山泵站与低效的灌溉渠道,北灌区扩建工程应时启动。此举旨在通过渠道硬化、泵站更新与智能控水设施的引入,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这不仅是设施的升级,更是农业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农业从“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向“智慧节水、高效丰产”的现代化模式转型,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活生态之水,从末端治理到系统复兴。小微水体是农村水系的“毛细血管”,其健康关乎整体生态。大法寺镇创新性地将河湖长制延伸至池塘、沟渠,建立起“镇-村-民”三级联动管护机制。通过对当家塘进行清淤、岸坡整治与生态修复,昔日的“垃圾坑”蜕变为“生态塘”、“景观塘”,恢复了调蓄、灌溉功能,重塑了乡村灵秀之气。这种“微改造、精提升”的模式,实现了环境改善与生态价值的双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的生动实践。

谋长远之策,从单一治水到融合发展。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大法寺镇的水利蓝图正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未来将聚焦“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 的深度融合:在体系构建上,深度融入武穴北灌区等区域性水网工程,打通灌溉“最后一米”,并推进张百可水库等水源地提质改造,构筑起集约高效的“大水网”体系;在生态赋能上,以“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为契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河湖库联动,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在价值转化上,依托优良的水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渔业、水上休闲、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荷花+养鱼”等循环经济模式,让“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在智慧管理上,引入无人机巡查、物联网监测等科技手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慧水利网络,实现精准调度、高效管理。

从守护安澜到润泽民
从赋能产业到优化生态
大法寺镇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
不仅描绘出一幅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
的动人画卷
更昭示着以水为媒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发展之道
来源:武穴发布
编辑:龚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