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门市东宝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进当地福利院,开展反诈宣传。(省检察院供图)
“刘爹爹,您摸这新装的烟感报警器,灵敏度高得很;楼道应急灯也亮了,晚上起夜再也不用摸黑扶墙走啦!”近日,黄冈市人大代表吴边跟着公益诉讼检察干警走进红安县某农村福利院,81岁的刘家力老人用指尖反复摩挲着崭新的消防设施,眼角笑出了细纹。
当天,红安县检察院组织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整治“回头看”,邀请民政、消防部门人员参加,发现此前从多家养老机构排查出的50多个安全隐患,已经一一完成了整改,“居住安全感”实实在在落在了老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里。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权益保障成为民生领域的重要课题。湖北检察机关紧扣最高检“十一号检察建议”要求,统筹发挥“四大检察”职能优势,构建起“协同共治、专项攻坚、数字赋能”三维保护体系,将司法温度揉进老年群体的“一餐一饭、一居一行”,交出了一份“老有所安、老有所护”的检察答卷。
协同共治
攥指成拳织密“夕阳安全网”
“以前各部门‘各管一摊’,遇到交叉问题常‘卡壳’,现在有了‘府检联动’机制,涉老线索实时共享、疑难问题合力解决,工作效率比以前提升太多了。”武汉经开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干部拿出厚厚的《涉老权益保障协作台账》感慨道。台账里详细记录着与当地检察院、卫健局、市场监管局联合处理的32起涉老案件,从养老机构食堂卫生整改,到养老金的追回,每一项都标注了协同单位、处理时限和整改结果。
这种攥指成拳的护老模式,源于湖北检察机关破解“监管分散、线索隐蔽”难题的积极探索。“单靠一个部门发力,护老工作就像‘撒胡椒面’,必须把民政、卫健、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系统、精准地解决问题。”湖北省检察院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全省目前已构建起“党委领导、府检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
湖北检察机关内部,“四大检察”的协同效应同样显著。刑事检察聚焦养老诈骗“亮剑”,2024年以来从“养老产业投资”“保健品营销”等常见骗局入手,审查起诉涉养老诈骗犯罪94件242人,坚决斩断侵害老人“钱袋子”的黑手;民事检察则以“温情司法”化解赡养纠纷,办理老年人追索赡养费支持起诉案件57件,“其中刘某珍赡养纠纷案因‘法理与情理并重’,入选最高检年度民事检察工作白皮书,成为司法护老的典型样本”;行政检察瞄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办理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行政检察案件154件,督促行政机关落实养老政策;公益诉讼检察主动“出击”,针对养老机构食品安全、消防隐患、无障碍环境建设等问题立案113件,制发检察建议22件,以“我管”促“都管”。
社会力量的加入,让“护老网”织得更密、铺得更暖。
“看到社区张阿姨被‘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忽悠,我赶紧掏出手机对着宣传单拍了照,在‘益心为公’平台填了线索——可不能让老人们的‘养老钱’打水漂!”十堰市“小水滴”志愿者协会成员董点,是湖北3636名涉老公益诉讼志愿者中的一员。
截至目前,全省依托最高检“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吸纳的志愿者,已累计提报公益诉讼案件线索4800余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活跃度居全国第一。宜昌、黄石等地检察机关根据志愿者提供的线索,推动市场监管部门对当地养老机构食堂开展专项检查,并邀请志愿者参与养老机构整改评估,形成“专业监督+群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专项攻坚
靶向发力托举“稳稳的幸福”
“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证都在有效期内,食材留样也按规定存够48小时,我们吃得放心!”在荆门市某社区幸福食堂,78岁的张奶奶捧着热乎的粥碗说。这份安心,源于“食药安全益路行”专项监督活动——全省检察机关推动行政机关对养老机构、社区幸福食堂、老年助餐点等开展“拉网式”排查,共检查机构600余家,立办公益诉讼案件59件,推动整改食品经营许可证过期、健康证缺失、食材留样不规范等问题500余个。
“生命安全”是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底线”。十堰、荆州、仙桃等地检察机关针对部分养老机构消防设施不全、疏散通道堵塞等隐患,立案57件并推动投入整改资金300余万元;聚焦电梯、燃气、特种设备等风险点,黄石、襄阳等地制发检察建议40余件,推动整改隐患200余处。
养老金、高龄津贴是老人的“养老钱”,一分一厘都不能有差池。武汉、荆门、襄阳等地检察机关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比对社区矫正、死亡人口、养老金发放等500余万条数据,精准锁定违规领取线索,督促追回资金200余万元。“没想到去世多年的人仍在‘领’津贴,多亏检察官及时发现并追回,既规范了政策执行,也维护了公平正义。”襄阳市某社区工作人员说。
出行便利,关乎“银发族”的“幸福感半径”。咸宁、荆州等地检察机关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推动改造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卫生间等600余处,覆盖200个老旧小区、20个公园广场,惠及10万余名老年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检察院针对景区无障碍设施缺失问题,制发检察建议后,不仅督促整改164个点位,更推动景区建立“适老化改造长效清单”,让老人“坐着轮椅逛景区”从“心愿”变成“常态”,该案也入选最高检“检护民生”专刊典型案例。
数字赋能
“智慧加码”构建长效屏障
“系统提示:某康养中心申报的运营补贴与实际入住人数不符,存在冒领嫌疑。”在黄石市下陆区检察院的数字检察指挥中心,干警们正通过“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监督模型”筛查线索。很快,一条“某康养中心虚报入住人数,冒领补贴”的线索被锁定,检察官随即展开调查,并且将调查结果反馈给民政部门,不仅推动追回了冒领的6万余元资金,还推动当地出台养老机构运营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补贴申请、审核、拨付的全流程规范,从制度上堵住漏洞,构建护老“长效屏障”。
这是湖北检察机关以数字赋能提升护老质效的一个缩影。全省检察机关把数字化改革作为核心引擎,打造“数据碰撞—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闭环工作模式,依托最高检涉老监督模型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2件,办案质效显著提升。
“以前靠人工排查,耗时长还容易遗漏,现在用大数据模型,线索自动‘跳’出来。”沙洋县检察院检察官展示了 “违规调整社区矫正对象养老金”法律监督模型。通过数据碰撞,该院已精准锁定6人违规领取养老金4.7万元,实现监督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武汉检察机关建立的养老机构信息数据库,能够实时监测养老机构的运营资质、入住人数、安全隐患等情况,一旦发现“消防设施过期”“食品留样缺失”等异常,系统会立即自动预警并推送线索至办案部门,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从“个案解决”到“系统治理”,湖北检察机关始终以长效思维守护“夕阳红”。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与区民政、老龄委签订协作意见,推动投入100余万元改造养老机构消防设施;利川市检察院建立“检察+民政”季度联合排查机制,2024年以来整改养老机构食药、电梯安全问题35个,让护老工作常态长效。
“老年人的需求在哪里,检察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省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化协同共治、提升监督质效、强化数字赋能,把“检察蓝”的守护延伸到老年群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清晨食堂的第一碗热粥,到深夜楼道的一盏应急灯,从“钱袋子”的安全守护,到出门时的无障碍坡道,让每一位老人都能稳稳走好幸福晚年路。
来源:湖北日报 通讯员 阮彬
编辑:汪泽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