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司令”勇夺县“灭荒冠军” 15个村2700亩荒田变聚宝盆

2025-11-08 09:57  

浠水县团陂镇倒旗河村(现并入南河村)58岁的农民高新华,最近每天都要两头跑。早、中、晚要赶到4公里外的高家坳村,给正在稻田享受“秋日盛宴”的8000只绍兴麻鸭“打个招呼”。白天,则翻耕本村林树冲已经秋收的小块稻田,600余公斤重的旋耕机将稻茬撕成碎片,泥土像爆米花样炸开。

鸭群在成熟的稻田里安营扎寨。

团陂镇地处浠水县北部丘陵地带,地势起伏较大,七分山三分田耕地分散,种植难度大成本高,多年前一些耕地长期抛荒。当地“鸭司令”高新华,2015年养鸭数量达到1万只,为解决鸭饲料问题,他挖走撂荒稻田中的灌木、竹林和杂树,11年来在15个行政村灭荒2700亩,成为全县“灭荒冠军”。

“鸭司令”高新华翻耕稻茬。

农民养鸭五十年不间断 从几十只发展到上万只

“不要看我会开各种农机,其实我是个养鸭人!”高新华说,自己养鸭已满50年,这个职业轻闲自在,收入也颇为可观。

“去年出售散养麻鸭5万多公斤,每公斤32元,今年养殖的8000只鸭下月出栏。”高新华告诉记者,同品种的鸭如果圈养,每公斤售价要低10元。

因父辈从事放鸭工作,1975年,只有七八岁的高新华就跟班成了放鸭娃。因当时处于粮食短缺年代,仅养了50只。1978年农田承包到户,农户粮食增产增收,他通过鸭蛋换稻谷,将鸭群扩大到500只。

到了2010年可以买到鸭饲料,当即将鸭群扩大到1000只。麻鸭市场需求强劲,2014年、2015年,年养鸭数量接连迈上5000只、10000只台阶。

鸭子需要频繁进食,为它找食物成了“鸭司令”的头等大事。除了幼鸭需要棚养20天外,其余三四个月时间,他都要四处赶鸭觅食,而这个时段正是水稻成熟期。自家承包的几十亩水稻田收割后,都会让鸭群清扫稻田,散落的稻谷颗粒“归胃”,它们还是“生物除草机”,啃杂草食害虫。

鸭群在成熟的稻田里嬉戏觅食。

收割稻谷后的一块块田地,只能供鸭群打打牙祭。为让鸭群填饱肚子,还需要长途奔袭,用大货车将鸭群运至刚刚收割稻谷的田地,不仅光顾周边的麻城、黄州、黄陂,还奔赴河南信阳、安徽金寨等地。

一只麻鸭出栏前要吃掉50多斤稻谷,在各地稻田捡漏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每年还要购买稻谷补充鸭群“口粮”。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周边大量的水稻田长期荒芜。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将其复耕种上水稻?既可以让荒田变粮仓,还可解决鸭群“口粮”!

抛荒田多是问题田 挖掉灌木种植水稻

“抛荒田多年没有耕作,有的长满了灌木、杂树、竹林,有的荆棘杂草丛生,有的是水毁田,复耕难度极大!”高新华表示,近11年来,他先后流转15个村的抛荒水稻田,除栗寺等少数几个村外,其余复耕均要动用挖机,每年费用少则几万元,多则20多万元。

复耕的抛荒田再次被水冲毁。

始于2015年的灭荒行动,选在本村倒旗河村付家畈。付家畈60多亩水田,因山洪暴发张河河堤溃口被冲毁。洪水退去,稻田里沙丘已有一人多高,坑洼深达一米,抛荒已有七八年。高新华平整田地、重砌田埂、修建道路,每亩开荒成本600元左右。2017年,在倒旗河村1、3、6、7、8组500亩抛荒地里挖起灌木,修筑连通道路,支付挖机费17万元。2022至2023年,在本村狭长的林树冲,将道路从1米拓宽至3米,从田间挖起直径超过40厘米的柳树,又复耕了近200亩稻田。

高新华从荒田中挖起的柳树。

在缺少劳动力的大别山乡村,“鸭司令”高新华擅于灭荒的消息不胫而走,周边村子连番邀请他去灭荒,冲田、塝田免租5年,畈田免租4年。高新华接连与周边村委会签订协议,将一片片荒地改造成良田。

高坳村、五峰坳村、江堰村、脱甲岭村的抛荒地,长满灌木或竹林,高新华请来挖掘机,分别开荒100亩、150亩、230亩、380亩。下堰村的抛荒地中,一人合抱的柳树被连根拔起,在该村共开荒350亩。在罗畈村、黄泥咀村、凉亭岗村、翠石山村开挖稻田120亩、140亩、220亩、460亩。此外,高新华的水稻种植版图,还扩展至汪岗镇栗寺坳村等2个村。

荒田中挖出的竹子长成一片竹林。

因整治抛荒地复耕业绩突出,成为全县“灭荒冠军”,2024年,获县农业农村局奖励10万元。2025年7月,高新华又将300亩抛荒田收入囊中,水稻种植总面积达到2700亩。

开荒稻米田,长出沉甸甸的稻穗。高新华的“灭荒版图”,部分成为鸭群的“觅食地图”。

丘陵山区谁来种地 稻田鸭收蹚出新路

“务工一个月,土地刨一年”的现实,让许多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缺少本地劳动力,分散的小块田地难以规模化种植,导致丘陵地区田地抛荒较为普遍。谁来种地,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谁来种地,都要考虑经济效益。”高新华说,种田受天气、粮价和农资价格多重影响,许多因素几乎不可控。2022年稻谷价格行情好赚了20多万元,2023年持续高温干旱亏损40多万元。最近三年粮价持续走低,种粮仅略有盈利,遇上“笨田”亏损几成定局。

高新华所说的笨田又称冷浸田,是指地势较低,松软的耕作层达0.8米至1米的田地,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均无法“站稳脚跟”。高新华复耕的抛荒地中,就有约100亩笨田,分布在团陂村、南窑村、小灵山村和野鹤山村。

“我首先想到的是,用机耕船对付笨田。”高新华说,2020年在小灵山村的笨田旋耕时,船头高高翘起,泥水从船尾灌入,仅作业一次就被迫卖掉了机耕船。为了翻耕笨田的稻茬,只好改用块头较大的挖掘机下田作业。结果,挖掘机接连失足陷于淤泥,只得调来更大的挖掘机才能解围,有时向县农技服务推广中心求助。笨田难种也难收,人工收割成本每亩需要300元,甚至超过每亩毛利。

挖掘机笨田失足再调挖掘机前来施救。

难题面前,高新华的鸭群派上大用场。100亩笨田的稻谷,成了鸭群的“食堂”。而且,用稻谷喂鸭非常划算,今年刚收的普稻每公斤售价1.9元,而一公斤鸭饲料需要3元。对倒伏难收的数十亩水稻田,鸭群安营扎寨生活一个月。“今年已销售稻谷100多万公斤,种植水稻不赚钱,利润全在鸭身上。”高新华说。

“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马艳认为,“大食物观”核心在于要向整个国土资源要食物,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深脚田等不宜机械化作业的稻田,采用“鸭收”降低了人工成本,实现了产品价值升级,拓展了食物来源广度,食物安全被悄悄托举,同时,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将丘陵地区抛荒田种成了聚宝盆,蹚出一条生态循环、稳赚不亏的丘陵种地新路子。

来源:湖北日报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11/8d51b4077d72ade43c918dc0a6ea411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