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28日,第一辆国产三轮汽车在上海马路上试车。这辆完全采用国产原料制成的三轮汽车,是由上海内燃机配电厂、上海汽车底盘厂、上海汽车装修厂三家工厂为主,组织许多小工厂协作制成的。这辆汽车是吸收多种汽车的优点,结合我国交通运输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的,小巧、轻快、灵活,能载重一吨。装有30匹马力的新型汽油发动机,耗油少,车上还装有特别的避震器,能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驶。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是通过国家集中投资和全方位技术引进的方式实现的,其标志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和投产。1950年2月,中央重工业部设立汽车工业筹备组,1950年8月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制造厂的整体设计工作。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1956年7月13日,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试制出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
到50年代未,中国的汽车制造厂迅速增长到16家,汽车改装厂增加到28家,汽车、特别是载货汽车产量迅速稳步增长,达到两万多辆的水平。
1960年到1980年,以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为主线,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摸索成长的阶段。第二汽车制造厂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二个生产基地,1965年开始筹划,由于各种因素干扰,到1975年才建成投产,不过,二汽是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建成的,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以自己的力量设计产品、确定工艺、制造设备、兴建工厂的纪录,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60年代后期,为满足重型载货汽车需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以及一大批配套厂先后投入建设。进入70年代,在全国汽车供不应求和国家再次下放企业到地方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第二次高潮。到1976年,全国汽车厂家增加到66个,专用改装车厂增加到166个,其中上海汽车厂形成5000辆以上的小规模生产能力,一批零部件和附配件厂也得到快速发展。到1979年,中国汽车产量己达到19万辆,形成了以载货车和越野车为主体的汽车产品体系。
1981年-1999年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汽车工业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注重了微型车、轻型车和重型车的产品开发,先后建立了一个微型车生产基地(天津汽车厂),两个装配点(柳州拖拉机厂和国营伟建机械厂)和四个轻型车生产基地(东北、北京、南京和西南),并集中投资建成了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神龙、天津夏利等具备15万辆或15万辆以上规模的轿车生产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到80年代中后期,中国载货汽车产量和品种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轿车市场的供需矛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到九十年代,中国汽车生产能力比七十年代未增长了几乎10倍,全国汽车年产量1992年首次超过100万辆。1998年达162.8万辆,世界排名第10位,基本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汽车需求。另外,中国汽车工业基本车型形成了6大类120多个品种的较完整体系,各类改装汽车、专用汽车750多种,基本上扭转了改革开放初期汽车产品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至2013年我国汽车年产销突破2000万辆,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