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能够骑一辆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还是人们的梦想,而如今开着私家车上下班已是一桩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三十前80元买一辆二手自行车,到此后的摩托车、小轿车,一位地道的农民用车轮,承载着他发家致富的希望。
熊爱青今年53岁,是土生土长的英山县方家咀乡鸡鸣河村人,提及30多年前的“购车”经历,那还得从他学木匠那会儿说起。
熊爱青回忆说,那个时候路又不好走,早晨起很早到师傅那里去,到师傅那里去隔壁村又远,你不去早点又赶不上工,那个时候走就要走一个多钟头。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熊爱青学完木匠回家结婚了,婚后家里购买的第一个“大件”就是一辆自行车,因为当时买辆新自行车要200多块钱,而他做一年木匠的工钱也只有200块钱,为此他只好另辟蹊径。
熊爱青告诉记者说,花了八十块钱,那个时候八十块钱好大一件事,买了个二手的自行车,为了什么呢,为了下去做工方便点,人轻松点,为了这个交通方便。
2000年左右,随着自己手艺的增长,熊爱青与村里的几个人搞了个施工队,慢慢的接了些小工程,手里也有了些收入,他又一次的在村里风光了一把。熊爱青又花了两千块钱买了人家的旧摩托,买了个旧摩托就比之前骑自行车方便多了,远地方的活都可以做。
现如今,村里都铺上了水泥路,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了,别说摩托车,家中有小车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熊爱青也是不甘示弱。
熊爱青告诉记者到了2013年左右,我们到处接一点工程后来手里就慢慢宽松一点,手里也有一点积蓄,经济条件也慢慢的好了,我就去买了一个车,买了个车这些工人跟我一起做,上下班我们也方便点时光匆匆,恰如弹指一挥间,现如今,熊爱青的生活也“安”上了车轮,驶入了快车道,回首自己三十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迁,品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今日改革开放硕果的甘甜。
熊爱青说,现在我从老家搬到新家来了,在这个小区里住着,各方面条件也好了,孩子现在也都成家立业了,我想过了两三年,我手上宽裕些,我也去买个好点的车子,我也享受一下。
英山台
编辑:周林
编审:孙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