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黄冈报道 初秋时节,陶阳大地仍一派热气升腾。陶家河乡,这片充满革命传奇的红土地上,正在进行着新的长征,决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全面展开。
今年以来,该乡将12个村分成两大战区,将全乡干部组建成11个工作专班,实行兵团式作战的方法,统筹人力、物力、财力,汇聚各方力量,集中投入、系统发力。
建立“党政主责、乡村主体、市场主动、群众主力”的工作机制,以村为作战单元,决战“户脱贫,村出列”。联村乡干部总牵头,村支部书记担主责,县直工作队员全身心投入,36名乡干部、39名村干部和25名县直驻村工作队员,肩扛扶贫重任,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力。
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长远增收,产业支撑是基础。陶家河乡注重发挥优势,把药材产业作为扶贫的当家产业,使全乡82%的贫困户依靠发展药材找到了脱贫的路子。
该乡改变过去千家万户无计划、不看市场发展的盲目状况,采取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的方法,让贫困户发展有方向、增收有保障。宏图、兴业两家龙头中药材公司与全乡12个村的1021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向贫困户发放肥料60吨、种苗 400万株,开展技术培训20多场次,采取保姆式技术服务、订单式生产、保护价收购,其中对贫困户的苍术、桔梗收购价格,每斤比市场价格分别高出5元和0.8元,贫困户普遍受益。
胡家湾村贫困户胡云国,靠种植药材于2015年脱贫后,又流转土地近20亩扩大药材生产,年收入近10万元。
乡长徐涛介绍:“目前,全乡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亩,其中苍术、桔梗、柴胡为主的草本药材面积近2万亩,药材纯收入5000万元,人均药材收入能达到5000元。”
来到胡垸村,在村部碰到满头大汗的支书胡顺,他正在给林海等7名贫困户吩咐当天要做的工。“我现在是贫困户的‘工头儿’”。胡顺笑着说,“贫困户找到了活儿,增收就不成问题。”全村59户一般贫困户中,胡顺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把其中的30名劳力组成“打工团”,村里修路、育苗要用工时,优先安排这些贫困户;村里没事做时,就带着他们到周边乡村甚至是县城的工地上找事做。一年下来,一个劳力纯增收5000元以上。
象胡垸村这样,全乡12个村都成立了村级自强互助合作社,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抱团增收。去年10月,杨家河村成立村自强互助合作社(绿化苗木专业合作社),用工全部安排贫困户来做,直接吸纳贫困户40户,占72个一般贫困户的55.6%,全年用工2000个以上,户平纯收入增加5000元。我们随手翻阅了一下合作社近两个月的劳务结算表,发现做得少的贫困户也有一两千元,一般的三千元左右,做得多的王文炳、张绪知两个月达到了8000元。
该乡还拿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增收。全乡共安排生态护林员70名、村级护路员16名、村组保洁员40名、五保居住点管理员16名,全部都是贫困户,户平增收3000元以上。
走进占家河村,街道旁“我脱贫,我光荣”的大幅宣传牌格外醒目,该村贫困户姜云生、肖回生的“明星照”引得路人驻足观看。6月初,贫困户姜云生、肖回生主动申请脱贫,经村民代表会评议通过后,村里给他俩披上了“我脱贫,我光荣”的大红绶带。
姜云生家有5口人,父亲年迈多病,两个孩子读书,姜云生自己长年患病,家庭条件捉襟见肘。在扶贫干部帮助下,他种植苍术、天麻等中药材,去年收入超过4万元。肖回生不等不靠,自强自立,凭借获得漂流大赛业余组第一名的优势,在毕昇大峡谷漂流景区找到一份护漂工作,并成为护漂队队长,一个季节下来,能收入上万元,他还带动了本村10多名贫困村民加入了护漂队,共同增收。
扶贫重帮扶,脱贫要立志。陶家河乡把扶贫与扶志和智结合起来抓,在干部全力帮扶的同时,通过宣传栏、标语、村民会议、微信等方式,广泛宣传脱贫致富的好事迹、好典型,树立“我脱贫,我光荣”的信念,脱贫光荣蔚然成风,全乡60多名脱贫致富模范,成为村民尊敬、困难户效仿的“明星”。
“我脱贫,我光荣”的“明星”效应在陶家河乡产生了决战精准脱贫的内生力量,一大批贫困户甩开膀子大干。桦树沟村2016年脱贫的精准扶贫户万雨正,今年又新发展药材3亩,养黑山羊8只,预计年底仅药材收入一项可以达到3万元,实现了稳定增收、良性发展。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脱贫攻坚,鏖战犹酣。2015年全乡脱贫209户580人,2016年脱贫298户971人,待脱贫648户1693人。面对仍然艰巨的任务,陶家河乡正凝聚众力,以攻坚拔寨、不胜不休、不脱贫不脱钩的决心和勇气,向深度贫困掘进…
编辑 陈 兰
编审 赵 勤 孙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