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密既是严肃的法定行为,也是具体的业务事项。日常工作中,定密权行使不当、定密不规范、定密不准确等情形时有发生。规避定密误区,有助于机关、单位实现规范精准定密。
常见的定密误区
达到一定行政级别就可以申请定密授权
A单位是厅级单位,认为自身应当具有相应定密权,便向其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定密授权。
解析:A单位应当对近3年来产生的国家秘密进行梳理,如果达到年均产生6件以上国家秘密的标准,可以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提出定密授权申请;如没有原始产生的国家秘密,或者产生的数量很少,达不到标准,则不应提出定密授权申请,即使提出定密授权申请,授权机关也应当依法作出不予授权的决定。
公文标密更加保险
有关部门在检查中发现,A镇政府网站登载了1份标志为“机密”的文件,涉嫌泄密。经查,A镇政府分管领导唐某在审核文件时,认为涉及的工作非常重要,将文件“确定”为“机密级国家秘密”。该镇政府网站维护人员叶某未经审批,擅自将文件上传至互联网。事实上,根据有关规定,A镇并无相应的定密权限。经鉴定,该文件内容并不涉密。
解析:无定密权限的机关、单位如果确需对产生的事项定密,应当由承办人提出承办意见,经机关、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报请有相应定密权限的上级主管机关、单位或业务主管部门确定。否则即为“定密不当”。
抹除密级标志相当于脱密
某高校收到市教委机要人员送来的“绝密,特急”文件,经分管副校长朱某批示后送学生处孙某阅办。孙某收到文件后,指示徐某把绝密标志涂掉,将文件标题改写成该校贯彻落实某某方面工作的意见,挂到网上让大家学习,导致泄密。
解析:摘录、引用国家秘密内容形成的涉密载体,应当按原件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管理。严禁通过抹除密级标志的方式私自“脱密”。
如何做好定密工作
探索运用定密管理辅助系统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现有定密管理系统存在操作性不强、严谨性不够、技术与业务脱节、推广价值不大等现实问题。
为解决此类问题,可选择一部分信息化程度高、行业规范比较完善、便于推行定密管理辅助系统的单位进行试点,开发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密点标注的定密管理辅助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决策手段,运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语义分析、关键词抽取、智能标注等人工智能技术,对国家秘密进行智能分析、密点识别和自动标定,对秘密事项的密级、知悉范围、保密期限、解密时间、解密条件等提出具体建议,提升定密工作的准确性、高效性和智能性。
加强定密人员的业务培训
对市(州)以下机关单位而言,特别要注重加强定密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定密责任人进行业务培训,厘清和深化对为什么定密、定密权怎么划分和获取、怎么定密、如何做到精准定密、如何区分原生定密和派生定密等问题的认识。
落实定密责任人持证上岗制度。由行业领域主管部门牵头,对本系统保密事项范围和国家秘密目录进行详细解读,提升定密工作人员对照保密事项范围或者已定密事项分析研判事项内容、依法依规定密的能力。以各级机关单位为主体,加强对定密承办人的定密业务培训,提升承办人员规范实施派生定密的能力水平。
充分发挥定密监管作用
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应切实履行对属地定密工作监管职责,牵头部署属地范围内的定密工作,提出加强和改进定密工作的意见举措,及时归纳总结好的经验做法,规范定密工作。
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除督促属地机关单位落实定密自查、定密统计、定密备案等常规工作外,还要定期开展定密工作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定密工作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责令有关单位进行纠正;对存在错定、乱定、超定、降定等违规行为,要督促所在单位严肃追责问责。
来源:保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