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强化情景体验 提升核心素养

2025-04-02 16:39   黄冈日报  

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 周琴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数学活动认识对象特征,获得直接经验。数学体验不仅是知识获取过程,更是掌握学习规律、培养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和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魅力。

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再创造

从“再创造”理论中得到启示:教师需引导学生像科学家般自主发现知识。如,在圆面积公式推导后,设计问题:“拼成长方形的周长增加6厘米,求圆面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增加6厘米实为两条半径,从而迅速得出半径3cm、面积28.26cm^2的结论。这种摒弃过度铺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完成知识建构,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实践操作,体验数学乐趣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与“木匠教学法”不谋而合。在学习钟表认知前,让学生自制钟面模型,其制作过程中的思考已构成有效预习。面对“长方形纸围长方体”的难题,动手操作远比抽象讲解有效——学生通过剪拼直观理解体积(20×10×5=1000cm^3)与表面积(30×20-4×52=500cm^2)的计算原理。实践表明,动手操作能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促进深度理解。

合作交流,体验思维碰撞

分数化小数教学中,突破教材常规设计。如,先让学生计算1/4=0.25、9/25=0.36等案例,继而引发猜想讨论。当学生围绕“分母含3的因数是否影响结果”展开辩论,最终发现“分母仅含2、5因数可化有限小数”的规律时,这种生生互动的思维碰撞,远比直接讲授更能培养创新思维。课堂应成为观点碰撞的磁场,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生活应用,体验数学价值

将数学与生活深度融合。在“圆的认识”后设计套圈游戏,学生通过站位调整自发领悟“同圆等径”原理;“用字母表示数”时,追问“这本书多少页”,激发学生用a、x等符号表达变量关系。这些设计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从而形成持久的数学探究动力。

当数学教学突破知识灌输的桎梏,让学生在探究中创造、在动手中理解、在交流中思辨、在应用中领悟,数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发展思维、启迪智慧”的本质追求。这种浸润式的体验学习,正是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编辑:兰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