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2025-04-02 16:41   黄冈日报  

黄冈市东坡小学 匡小庆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深入探索加强小学德育的有效方法与路径,旨在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深化课程融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比如语文老师在《司马光》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言字词和故事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的冷静、机智与勇敢,培养学生临危不惧、乐于助人的品德。

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发专门的德育课程,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德育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壁都应成为德育的无声教材,如在墙壁上绘制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壁画等,让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升旗仪式、校园文化节、体育节等。在主题升旗仪式上,通过国旗下讲话、优秀学生事迹展示等环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荣誉感;校园文化节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与表演中感受美、创造美、传播美,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体育节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

强化实践育人,促进德育知行合一

德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实践。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科技馆等,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科技发展的魅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为小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教师是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其德育素养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德育效果。学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人才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加强教师德育培训,让教师掌握先进的德育理念和方法技巧,提高其德育课程开发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完善评价机制,保障德育工作实效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障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从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同时,学校还可以将德育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对在德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协同努力,形成合力。

编辑:兰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