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一次伟大征程。黄冈,是一片红色热土。
这片热土地上,曾走出在长征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两支红军主力部队——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出发长征;1935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从鄂豫皖地区转移至川陕建立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征途中,他们所迸发出的那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凝练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的政治本色的集中展示,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现从黄冈走出的两支红军主力部队的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红四方面军是从大别山鄂东黄冈走出的一支红军主力之一,到达川陕后更是一支劲旅雄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及长征中,由于张国焘个人的错误,给红四方面军和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损失,但在中国工农红军胜利长征的征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
一、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移到川陕地区,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处境,并成为长征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1、创建了川陕根据地。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4个师,由鄂豫皖苏区突围,经鄂豫西入陕后,两越秦岭,涉汉水,翻大巴山,行程3000多里,歼敌万余,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十几个师的围追堵截,并于12月下旬,转移到川陕边界地区。入川之后,红四方面军开创了包括7个县100多万人口的川陕根据地。川陕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北连陕北根据地,南与湘鄂西苏区相接,又同中央苏区遥相呼应,改变了全国革命力量分布,充分展示了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卓著成效。
2、削弱了川军力量。从1933年1月到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在创建与保卫川陕根据地的过程中,接连不断取得了一系列军事斗争的胜利。据不完全统计,约30万左右的四川军阀势力共计被歼灭11万多人,这充分显示了红四方面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强大威力。四川军阀在遭到红四方面军的打击后,慑于红军威力,害怕被歼灭,不敢再对根据地轻举妄动,从而使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后期,能够集中时间与精力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进行准备。
3、发展壮大了队伍。在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的同时,红四方面军也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并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等,加强了自己的装备。到1933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就由原来入川时的4个师1.5万多人,扩大为5个军8万余人,并在同四川军阀部队交战中积累了作战经验。这些都为进一步掩护一、二方面军长征准备了条件。
二、红四方面军为中央红军顺利进行长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为中央红军提供可靠情报。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处境极为艰难,尤其是不了解敌情,无法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这时远在川陕的红四方面军主动承担起为中央红军提供情报的任务。他们破译敌人电台密码,监听敌广播,千方百计地搜集各方面的材料,及时报告给中央红军,供中央红军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红四方面军的情报工作事后受到朱德总司令的夸奖,“我们离开中央苏区,进入湘、滇、黔、川地区,以及四渡赤水时,对周围的敌情搞不清楚,是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们,破译敌人的电报整理电告我们。”
2、协助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红四方面军就密切注视着中央红军的行动,寻机配合。1934年底,红四方面军召开了靖江渡军事会议,指出:“中央红军大举西进,我们积极配合其行动。在军事技术上应注意河川战术之研究;在政治工作上强调研究少数民族问题,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同时党中央也电令红四方面军,“实行嘉陵江以西进攻”,以此来牵制国民党军队的力量,达到掩护中央红军转移的目的。红四方面军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命令,决定发动广元、昭化战役,以便达到上述之目的。原定的广元、昭化战役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红四方面军决定调虎离山,及时果断地发动了陕南战役。陕南战役历时半月之久,经过6次较大规模的战斗,歼敌4000余人。这个胜利迫使蒋介石重兵北调川陕边境,极大缓解了中央红军的正面压力。陕南战役后,红四方面军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挥师南下准备发动嘉陵江战役,策应中央红军入川。1935年3月底,渡江战役打响,经过4昼夜的激战,渡江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1万余人。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的胜利,迫使蒋介石抽调8万兵力来对付红四方面军,这样就为中央红军迅速摆脱国民党军队创造了条件。中央红军之所以能迅速摆脱围追堵截,进入四川,取得长征的胜利,除了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以及全体将士浴血奋战等原因,与红四方面军在川陕的军事进攻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红四方面军在川陕的一系列军事胜利,中央红军想通过军阀林立、地势险恶、经济落后、语言不通的西南地区,是不可想象的。
3、为中央红军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同四方面军会师后,不仅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也鼓舞了将士的士气。红四方面军为了维护党中央的正确路线、顾全大局,抽调6千人的兵力补给中央红军,后来,这些编入中央红军的部队,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四方面军还为中央红军提供了物质上的援助。早在会师之前,红四方面军总部就号召全体官兵筹集粮食、盐巴、牛羊等物,并捐献衣物、鞋袜等作为慰问品,送给中央红军。红九军在自己也很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拿出几百套军衣,一部分酥油和炒面给红五军团送去。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号召:“每人每天节约半两粮,多编些草鞋和毛袜支援中央红军。”在西康地区共筹集了200万斤粮食和一些牛羊、盐巴等。红四方面军这些物质上的援助,对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红四方面军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穿过人迹罕见、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贡献了力量。
三、红四方面军的大胆探索,以及出现张国焘个人严重错误,为中央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1、红四方面军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为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提供了重要经验。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是党中央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才确定下来的。最初确定放在湘西,与贺龙领导的二、六军团会师受阻后改在贵州。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决定渡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但后来渡江遭到国民党优势兵力的阻击。党中央决定改变战略方针,准备在云贵川边地区建立根据地,最终又因国民党军队的围追,没有能够实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继续进行战略转移,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实现会师。会师后,“革命的大本营放在哪里”成了当时党中央和红军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张国焘等少数人主张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南,同党中央的主张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党中央制定正确的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红四方面军总结当时西南诸省的情况是:一是蒋介石企图攫夺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诸省,变成其战略大本营;二是土著军阀视地盘如生命,既怕红军危及他们的统治,更怕蒋介石以“剿匪不分畛域”为名吞并他们,所以开始联合起来,加快了消灭和驱除红军的步伐;三是那带偏远地区,多系少数民族杂居区域,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物质短缺、语言不通,基本上不具备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再加上当时“华北事变”爆发,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这就决定了不能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远离抗日前线的西南。党中央经过两河口、沙窝、毛儿盖会议,最终确定了北上抗日,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的英明决定。实践证明,这一决定是正确的。
2、张国焘坚持南下的错误方针与党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相对抗,造成红军的分裂,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重大教训之一。1935年9月,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及原红一方面的五、九军团南下,另立“中央”,破坏党的纪律,分裂党,分裂红军,向四川西部荒僻地区实行无限制的退却,使红四方面军由南下的约8万余人减员到4万余人,而且由于南下的行动,使红四方面军远离抗日前线,削弱了红军在全国的影响。红四方面军从南下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期间,虽然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贡献,但在总的战略方向上是错误的,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中央面对张国焘的错误,自始至终保持挽救、纠正的正确态度。针对张国焘向党向红军闹独立的问题,1935年8月初,中共中央作出《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要求加强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争论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会议上发言的同志同意毛泽东的报告。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认为张国焘的错误是机会主义和军阀主义倾向,与张国焘的斗争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必须采取一切具体办法去纠正张国焘的严重错误。决定号召红四方面军中全体忠实于共产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同张国焘路线作坚决的斗争,以巩固党和红军。当时,彭德怀等人主张开除张国焘的党籍,毛泽东明确表态:“不可,目前红军中广大指战员尚不了解真相,如此则引起部队的混乱,这个决定也暂时发到中央委员一级。”历史证明,毛泽东的主张符合党的利益,顺民心、军心,策略高明,非常正确。1936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张国焘对待错误的态度及党内红军内部的团结情况,作出《关于在党内公布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决定公布1935年9月初中央通过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以澄清事实、明辨是非、统一思想认识。5月20日,为转变张国焘,林育英、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等致电朱德、张国焘、刘伯承、徐向前、任弼时、贺龙等,指出:弟等与国焘同志之间现在已经没有政治上与战略上的分歧。过去的分歧不必谈,唯一任务是全党全军团结一致,反对日帝与蒋介石。弟等对于兄等及二、四两方面军全体同志之艰苦奋斗表示无限敬意,对于采取北上方针一致欢迎。中央与四方面军的关系可如焘兄之意暂时采用协商方式,总之,为求革命胜利,应改变过去一切不适合的观点与关系,抛弃任何成见,而以和谐团结努力奋斗为目标。10月14日,针对彭德怀等对红四方面军有偏见的问题,毛泽东同张闻天、周恩来等复电彭德怀:“为求党与红军的真正统一与顺利执行当前任务,对国焘及其他干部不可求善太急。我们政策应表示对他们信任。准备经过长期过程,使国焘及其他干部逐渐进步,估计他们是可能进步的。”
最终,红四方面军在中央领导下,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错误,实现了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为中国共产党应对复杂局面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四、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骁勇善战,为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长征战功卓著
从1933年1月到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在创建与保卫川陕根据地的过程中,接连不断地取得了一系列军事斗争的胜利。首先,进行了反对田颂尧三路围攻的战役,粉碎了田颂尧的29军的38个团近6万人的三路围攻,使田军损失过半,余部退守嘉陵江岸。并主动发起了仪南、营渠、宣达三次战役。仪南战役进一步打击了退守在仪陇南部地区的田颂尧残余军阀势力;营渠战役重创了盘据在营山、渠县的杨森的20军;宣达战役大部歼灭了盘据在宣汉、达县、万源、城口地区的刘存厚的川陕边防军。红四方面军还进行了反对刘湘六路围攻战役。这次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发展史上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艰苦的一次战役。四川军阀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纠集四川军阀部队140余团的兵力,妄图在3个月内消灭红四方面军,为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打击国民党军队,红四方面军连续紧缩阵线,以至最后放弃十余县广大根据地,而集中于通江以北至万源以南一线。由于根据地缩小,人力物力严重缺乏,尤以粮食更为困难,红军甚至出现战士饿至二、三日仍与敌厮杀的情况。最后,在党的领导与徐向前直接指挥下的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们,以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及其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精神,历尽艰险,排除万难,浴血奋战l0个月,以2万余人的伤亡代价,先后歼敌8万余人,终于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中央主力红军北上后,张国焘擅自带领左路军南退,走上了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道路。蒋介石和西南军阀绝没有因张国焘的分裂,而停止对红四方面军的军事进攻。红四方面军在朱德、徐向前、刘伯承的领导下,一方面同张国焘的错误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一方面率四方面军艰苦转战于川康地区,牵制和消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客观上掩护了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同时也接应了红二方面军,使二方面军迅速入川,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后,留下一部分组成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于1934年11月北上长征。1935年春天,红二十五军活动在镇(安)、柞(水)、商(县)一带。陕军3个团的兵力进剿,企图一举把红二十五军消灭在鄂陕边境上。正在这时红四方面军的陕南战役打响了,迫使国民党军队增援陕南战役,减轻了红二十五军的压力。徐向前回忆说:“陕南战役不是真正打杨虎成的,只是虚晃一枪。调动和迷惑川军,以策应中央红军和红二十五军。”紧接着红四方面军又发动了强渡嘉陵江的战役,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策应了红二十五军首先长征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为促使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创造了条件。
历史用铁的事实证明,红四方面军在全国红军从南到北战略大转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长征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红四方面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支援和策应了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并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党中央的重大错误,实现了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三大主力军的会师。
来源:黄冈新闻网
编辑 陈 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