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李克强总理做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了我国“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2021年的重点工作。
犹记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二字曾被提及多达39次。“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排在了保民生、促消费的前面。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部分中,对于就业工作用了大量笔墨:就业优先将上升到“十四五”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扩大就业容量;继续把稳就业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降低就业门槛,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党和国家对于就业工作的布局谋篇,既是对2020年的“稳就业”内容的持续深化,也进一步凸显了就业工作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经济持续稳定运行的层面的重要性。报告从根本上切中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窍,为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等多个角度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多方发力,助力大学生就业
早在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和就业市场萎缩的双重打击,当年的两会就已经提出了“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大方针,围绕着“稳就业、保民生”这个主题,要求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要求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一年来,上至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下至各高校、各行业协会、企业,但凡是能促进就业的举措应出尽出,能拓展岗位的办法能用尽用。推出了诸如面向高校毕业生定向招聘计划、落实扩招任务、扩大入伍规模、加大基层公共服务岗位开发力度、实施“优创优帮”在校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就业形态、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体检和签约录取时间等有效措施。对于就业受阻、延迟离校的应届毕业生,还给予了相应延长报到接收、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等雪中送炭的帮扶手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进入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909万人,同比增长了35万。疫情常态化下,国内经济正在缓慢地爬升和复苏,但国际环境依然处于不稳定的震荡状态中,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稳定之基,是发展之要。大学生就业更是关乎着国计民生、经济发展、万千家庭的大事。“十四五”开局之年,循着两会的指示精神,各地方、高校务必要紧紧抓住有利政策利好,夯实就业工作。
要做好谋篇布局,注重实战效能,多与社会接轨,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面临越来越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在教学设计上应多考虑社会和企业的现状、需求,加大实战的比例,为企业定向培养输出更实用更落地的毕业生。比如,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除了注重培养美感和创意,还应多接触最新的面料知识、技术工艺、生产设备,以及有意识地从实穿性、实卖性和品牌文化的角度进行设计,而这些需求基本都只能是从企业和市场上获得。
同时切实将就业指导落于实处,聚焦增效。目前很多高校都专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教授的内容基本都是如何签订三方协议、如何办理毕业报到手续,以及从学校就业处观察所得企业的需求与喜好等等表面内容。而大学生关注的如何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如何了解行业发展等问题缺少专业系统的指导。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就业培训内容质量,聚焦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内容,通过专业系统的指导,引导毕业生厘清自我认知、做好生涯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是,了解行业乃至职位的发展动态,以发展的眼光做好职业规划与选择,从容面对时代变化。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高校可邀请企业的资深HR围绕行业人才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和辅导。先从分析就业市场开始,到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再介绍企业内部的部门设置和组织分工,以及人员的发展晋升渠道;之后才是传授简历、面试、实习、OFFER的诸多流程和技巧。这样的就业指导才是落于实处,聚焦增效。
我曾经连续参与校园招聘近二十年,也到过全国数以百计的高校。从跟学校、院系就业处的工作接洽过程中,除了感知大学生就业难之外,也深感企业的招聘同样实属不易。而且很多时候,毕业生数量总体上还是供不应求的。因此与其说找工作难,倒不如说是找心目中的好工作难。产生这种两难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破解,就必须加大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力度。
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绝不仅仅是挂上几块校企合作或者实习基地的牌子那么简单,即便是在校招工作中的支持配合,或者推荐输送几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只是基本手段,更深层次的关键还是在学生的孕育培养上。正如两会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其中深层的内涵在于,一方面学校可根据企业现实运作模式,开设课程、设计企划案、更新教学设备等;另一方面,把企业的专业人员请进来讲座授课,把自己的学生送进去企业实习锻炼。一边是理论一边是实践,一边是工厂一边是市场,学校和企业两者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关系。
作为就业当事人的毕业生本身,也应该对就业市场现状做出冷静客观的分析判断之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放眼过去这二十年,在任何的时间段里,哪怕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是一样有被冷落被淘汰的弱者,而拥有顽强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强者,即使身处危机中也能屹立不倒,甚至是炙手可热。因此越是在艰难的时刻,就越不能妄自菲薄、顾影自怜,必须要有逆风翻盘、奋力一搏的勇气和信心。与其说变成更好的自己,倒不如借势把自己打磨成社会和企业最需要的样子,这样才是天作之合,才能供需两旺。
另外,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应尽早培养正面的就业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拓宽就业思路。很多学生产生就业意识、开始树立就业观、选择职业方向,都是从毕业前一年参与校招季时才开始的。在很短暂的一段时间里,学生们尝试着第一次走向市场,第一次面对企业,第一次要做出人生重大抉择时,方才知道社会上原来有这么多行业,企业里有这么多的部门和职位,原来HR看重的都是这些品质和条件,原来自己的专业在就业时居然没有那么多优势……可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就已经有点晚了,给自己留下提升和转变的时间也不多了。
因此,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建议大学生们在不影响课业之余,能尽早地接触社会,参与实习、兼职、社会实践等等。见识和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有助于回到校园学习专业时的查漏补缺,以及思考接下来的职场生涯该从何处切入。无论接下来是决定考研、考公务员,还是自主创业,又或者是有目的、有方向地就业,手上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分配和投入,而无需集中在校招季的一刻,同时处理面对那么多的问题和抉择。比如:毕业生找工作,是应该先选择行业还是先选择公司?毕业后即创业,是不是最好的时机?学习成绩平平,是不是就失去了就业的竞争力?究竟是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专业对口但不喜欢,和专业方向不符合但很喜欢的机会要怎么选……这些问题越早开始考虑,就越容易展开就业之路,也越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而能帮你找到答案的,就是社会和生活。
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中,最受热衷追捧前三位的分别是互联网、金融、地产行业,除了品牌效应和知名度之外,确实清楚可见的起薪点要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尤其是像华为、腾讯、阿里这些知名的头部公司开出来的薪资,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但这些企业素来也以门槛高、进入难度大、工作要求高而闻名,所以能够有幸进入这些头部企业的,必然也是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里极少一部分的天之骄子们。而对于大多数的毕业生来说,那些看起来很美的机会既不对口,又不够抢,还够不着,因此没必要都千军万马地挤过去。毕竟找工作如同相亲,适合彼此最重要。
在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拓宽就业渠道,聚焦新就业形态。早在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就已经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15个新业态新模式,并就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和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进行了全面部署。而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再结合疫情防控要求所诞生的新需求,众多新职业已经应运而生,新就业形态也进入了井喷式的发展过程,在拉动就业方面已经发挥出了积极且巨大的作用。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不妨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新的就业方向。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要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深受普惠的高校及大学生群体,应该借着两会的春风尽力而为、乘风破浪,为自己交上一份满意和骄傲的答卷。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