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逛了N次博物馆,你也发现不了这3个秘密!

2023-05-18 14:58   秦道冠 朱哲鋆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

今天告诉你3个

关于博物馆的冷知识

即使在湖北

逛了N次博物馆

你也不一定能发现的秘密

在博物馆,你看到的铜镜大多数是背面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青铜镜在中国古代扮演重要角色,湖北省很多博物馆内均有收藏,其中,较具特色的有

↓↓

(湖北省博物馆所藏战国“镂空龙纹夹层铜镜”)

(武汉博物馆所藏明代“月宫镜”)

(鄂州市博物馆所藏东汉“兽首铜镜”)

(十堰市博物馆所藏宋代“湖州石十五郎铜镜”)

如果你记忆力够好,你会发现以往参观时,看到的只是铜镜的背面,铜镜“正脸”似乎从未看到过。

这是因为古时铜镜正面为照容之用,光滑平整,千篇一律,而背面形态各异,有圆形、方形、葵花形等多种样式,题材也丰富多彩,有花草、鸟兽、山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背景和图案。

(汉代“多贺中国人民富”五乳神兽镜)

武汉博物馆所藏汉代“多贺中国人民富”五乳神兽镜,其镜主题纹饰外围所铸铭文中出现了“多贺中国人民富”。“中国人民”一词,在一千多年前的汉代铜镜铭文中出现,十分难得。

这些内容相较正面而言,更有观赏和研究价值,所以博物馆在摆放铜镜时,都会将其背面朝外。

青铜原本是金黄色

提到博物馆里的青铜器

大家都不陌生

↓↓

(湖北省博物馆所藏曾仲斿父壶

郭沫若先生亲自为其铭文释文)

但你知道吗?

青铜原本不是青绿色

而是金黄色

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剑

才是

青铜本色正确的打开方式

↓↓

(湖北省博物馆所藏 越王勾践剑)

“青铜”是现代的叫法。在古代,青铜是铜和铅、锡的合金。古代可采的铜矿资源非常稀少,冶炼也很不易,再加上高纯度的铜在制成之初是黄色,所以古人就把铜也叫成金,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就是“金文”。

(随州博物馆所藏 曾侯與编钟)

如今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它们呈现出青绿色,是由于这些青铜器埋在地下成百上千年,表面氧化腐蚀所造成的。

博物馆文物命名是套路的

逛博物馆

最尴尬的是遇到类似这样的文物

↓↓

铜?铜?

(湖北省博物馆 铜罍[léi])

(湖北省博物馆 铜斝[jiǎ])

最悲伤的则是遇到这种情况

↓↓

明代金累丝镶玉嵌宝双鸾鸟牡丹分心

(湖北省博物馆所藏)

明明每个字都认识

连在一起就不知道啥意思了

那么问题来了

这些博物馆里的文物

到底是怎么命名的呢?

文物命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正确反映文物的特征,方便检索,文物命名要做到“观其名而知其貌”。一般来说通用格式为年代+特征+通称。如明代金镶宝石帽顶↓↓

(湖北省博物馆所藏,其座顶端一颗近200克拉的橄榄形无色蓝宝石,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蓝宝石)

“明代金镶宝石帽顶”,短短八个字,多么简单明了啊。但如果文物名字信息太过简单,就会出现大型撞名现场!因为它们都可以叫“明代金镶宝石帽顶”

↓↓

(湖北省博物馆所藏 明代金镶蓝宝石帽顶)

(湖北省博物馆所藏 明代金镶淡黄蓝宝石帽顶)

所以为了方便编目和辨别,避免雷同,一些更细节的特征也要加在名字里,织绣类文物在命名中往往会加入质地、工艺、纹饰内容等信息,器物类的命名中会加入器形特征和形制。如湖北省博物馆所藏的明代金镶宝石白玉镂空云龙纹帽顶,因此,文物名字就变得越来越长。

(明代金镶宝石白玉镂空云龙纹帽顶)

有些文物自带“姓名”

还有部分文物本身有题记或铭文,那么,在给文物命名时,就据此命名。如越王勾践剑上就有“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后期命名时直接为“越王勾践剑”;还有荆州博物馆所藏“兵闢太岁”铜戈,也是因为刻有铭文“兵、闢”、“太、岁”而得名。

(“兵闢太岁”铜戈)

名字很短的文物,很可能非常珍贵

名字长,是因为不想让任何一个文物,变成“无名之辈”。文物的名字短,意味着它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非常珍贵。如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里的

↓↓

(曾侯乙编钟)

(虎座鸟架鼓)

(崇阳铜鼓)

这些博物馆冷知识

你get了吗?

(长江云新闻记者 秦道冠 朱哲鋆 实习生 李慕文 )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008/202305/85c42500f63b4ab2e20aa897d6436b8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