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市有400多年的油菜种植历史,是全国油菜核心产区、全国双低油菜绿色原料生产基地、国家油料生产基地、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开发项目示范区。每年三月的油菜花海成了武穴市标志性的景观。经过十年的发展,以大法寺镇为核心,武穴市常年油菜种植面积达40余万亩,遍布8个乡镇。该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赏油菜花、品菜籽油、游广济美景”的农旅融合产业链,以“一朵花”推动全域旅游,实现旅游年产值2亿元。
华中农业大学一批博士硕士在武穴油菜科技小院,用所学知识帮助农户种植油菜,在花海中读研。3月26日,春光正好。沿着田垄,翟中兵钻进金灿灿的油菜花海,扒拉住一根花枝,两根手指并拢轻轻一捻,嘴角咧开笑容,“籽粒饱满得很!而且荚角分布均匀,没有分段结实!”
经历冰冻雨雪天气摧残,武穴大法寺镇上桂村的万亩油菜依然长势良好,这是最令翟中兵开心的。
“这些油菜长得好,离不开驻扎在油菜科技小院的华农团队的技术加持……”作为武穴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业师,翟中兵深谙“藏粮于技”的道理。冰冻雨雪天气来临前,要不是在华农团队指导下提前采取措施,今年油菜产量堪忧。
不远处,翟中兵口中的技术加持者们正穿着胶鞋,手拿铁锹和剪刀,弓着身子在试验田里取油菜样本。
“盛花期的样本我们拿回去烘干后磨碎,带回学校实验室检测根和茎的养分含量,再来判断作物种植过程有待改良的环节有哪些。”成员之一的王浩浩目前就读华农,是研究生,已在科技小院待了一年多。
在导师带领下,王浩浩的试验课题是稻油轮作模式下的土壤固碳,通过检测不同的肥料配施效果,从而找到施肥最优解,提升地力,增产增效。
“以前,我们种植油菜方式传统,施肥粗放,作物的抗病害能力差,品质低,容易倒伏。如今,每到关键农时节点,华农团队就会指导怎样种植、栽培,怎样精准施肥,这些问题已经渐渐克服。”武穴市大法寺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周志华说。
在华农团队支持下,武穴市农业农村局先后牵头起草制定了《湖北省油菜机械一体化直播栽培技术规程》和《稻田油菜免耕飞播生产技术规程》。其中《稻田油菜免耕飞播生产技术规程》于2022年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发布为我国农业行业标准。
“有了这些技术规程之后,我们油菜种植省工省时节本,作业效率高,既增产又增效。”翟中兵说。
他作了一番对比:以前传统油菜栽培方式,包括犁田、开沟、整地、施肥、播种、喷药等工序,人工撒播一天不到1亩,现在机械一体化作业,一天可播种40亩以上,亩产可提高5%到8%、增收100元。2023年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油菜高产验收,武穴高产田块亩产突破250公斤以上。
如今,两项规程已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武穴市累计推广种植已达150万亩次以上。
另一名成员杨佳群,来小院已经2年多了,她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菜油两用油菜采薹量与追肥量配合试验,探究适宜的采薹量和追肥量,达到油菜薹和油菜籽双丰收,高产增效。
“去年我们一亩田采摘菜薹500多公斤,收益5000多元,另外还有菜籽170公斤左右,比以前只单纯采收菜籽增收不少。”周志华说。
“我们的试验还在进行,将通过今年丰收后的数据对比,看还有没有技术改良的空间,让菜薹和菜籽亩产效益更高。”杨佳群说。
刚开始来时语言不通、倍感难熬,现在跟村民隔阂渐消,时不时还会和村民及当地技术人员一起就种植管理问题在田里探讨良久,试验做起来更得劲儿,有时为了及时完成数据收集,一天连续工作11个小时不间断——杨佳群欣喜着自己的变化。
“以前来了就想回学校,现在回去了就想回到这片花海里。”杨佳群望着眼前的满目金黄,合紧了手中写满密密麻麻数据的本子。
暖阳融融,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徜徉花海,拍照打卡,欢声笑语,如歌悠扬。
“现在我们的目标是灾年不减产,丰年多增产。”翟中兵底气十足,语气坚定,“今年预计可增产2%至3%,平均亩产有望达到175公斤。”
春风拂来,荚角饱满的花枝摇曳生姿,似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来源:黄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