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农业芯”——记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陈杰

2024-06-03 14:57  

图为水稻杂交前的准备工作。

4月21日下午,市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陈杰刚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南繁基地返回黄冈,就带着一批“金种子”直奔梅家墩科研试验基地。

为端稳中国人饭碗“强芯”,陈杰和他的团队潜心研究水稻,以一粒粒金种子撑起“鄂东粮仓”的黄冈担当,树立起农业大市的自信。

专注良种攻关

头戴草帽,脚穿胶鞋,是陈杰最平常装扮。而他黝黑的皮肤,印证着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艰辛。

陈杰本科专业是植物保护,研究生主攻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进入黄冈市农科院后,主攻水稻种养。

到农科院后,陈杰多次到黄梅、浠水、蕲春等种粮大县,通过现场走访、集中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到大米加工龙头企业、种子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调研。他发现,黄冈虽然是水稻种植大市,但存在着水稻品种杂乱、稻米品质不优和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于是,他就开展“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科研攻关。

他和团队摸清了我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形成了黄冈市科技赋能共性技术需求清单,主要包括“早专晚优”新品种研发及产业化开发、高档优质香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和恶性杂草综合防控技术三个方面。

为了攻克水稻育种难题,他和同事们每年辗转黄冈、海南两地收集种质资源、选配育种亲本,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夏天,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套上胶鞋、长裤赶往基地。冬天,他和团队到海南陵水与全国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开展“南繁”工作,每年在海南的时间长达3个多月。

泥巴地里滚一滚,一年四季不停歇。经过近10年的努力,团队选育了冈早籼11号、黄科占8号等新品种6个。围绕冈早籼11号,陈杰参与制定湖北省主推技术-双季稻双直播栽培技术,该品种多年作为省、市主推早稻品种。“黄科占8号”是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早熟常规中稻品种,2021年通过湖北省审定,2022年至2023年,全市示范推广种植3万亩左右,因产量高而稳、米质优食味好、适应范围广,深受农户喜欢。

陈杰先后获得科技成果6项,制定实用新型专利3项,省市地方标准5项,参编专著1本,发表论文8篇(其中获奖4篇),参与编制的《双季稻机械化双直播技术》入选湖北省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申报的《优质、丰产、多抗双季稻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成果推广三等奖。

做优科技服务

为做好优质品种推广,陈杰先后在黄梅、武穴等沿江平原地区建立优质稻核心示范基地2个,在麻城、红安等丘陵岗地建立节水抗旱稻核心示范基地2个,在浠水、团风建立双季稻核心示范基地2个。他还编制了《黄冈市科技赋能水稻新品种推广应用技术手册》,详细对3种新品种水稻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其他配套技术进行解释说明,详细介绍了使用化肥种类和含量、播种时间以及分阶段防治病虫害等。

作为湖北省“三区”人才、市科技特派员,陈杰对接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8家、合作社20余个,面对企业日常需求,开展定制化科技服务。

2022年,对接我市国家级龙头企业东坡粮油集团,授牌农业科技服务站,签约服务5年,共建“优质稻产业研究院”,为企业定制化选育长粒优质香稻新品种及配套高效技术集成。2022年,对接浠水禾溢园家庭农场,建立科技服务站,为企业定制选育“早专晚优”新品种,制定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今年,他对接省级龙头企业浠水长福农业,为其定制早稻芯两优9011搭配晚稻玺优447的稻稻油高产高效模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和出油量。授牌农业科技服务站,签约服务5年,共建产业研究院。

陈杰组建市农科院优质稻产业服务队,积极下沉一线,在生产关键时间节点到企业开展技术指导,针对突发的极端灾害天气,及时做好预警防范,第一时间开展农业救灾减损科技服务活动。通过科技服务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农企增值增效,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星光不负赶路人。陈杰入选市培育新青年振兴新农村典型案例,2022年获全国农渔业丰收成果推广三等奖,2023年获“黄冈青年五四奖章”。

来源:黄冈日报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406/6ea322a571c08c68615420d8c22f413c.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