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唐珍 通讯员 刘子靓
青山绿水通大道,一路坦途一路歌。
火红的七月,畅行于红色热土红安,一条条多彩旅游路宛如飘舞的彩带,蜿蜒于山水之间,连村畅乡,“途”景如画。
在武红高速高桥入口处,新建的多彩旅游路景观小品格外醒目,“将军故里 英雄红安”八个大字,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块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
“以红打底,多彩兼容,是我们的总体规划思路。”红安县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股负责人万振涛介绍,当地多彩旅游路北汇南融、串点成线,红色景点可以“连连看”。
以路为媒,兴业富民。2023年底以来,红安县结合道路交通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打造“1+2+3+4+N”的多彩旅游路格局,即以G230为主轴,S234、S410为二纵,S334、G346、S320为三横,七里坪镇、红安县城、高桥镇、觅儿寺镇四大旅游集聚核为四核,沿主轴的多个红色旅游节点为N点,加快推进功能节点打造、业态资源整合、“三宝”(文化小剧、文创产品、特色美食)落地转化,有力推动全域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一条条多彩旅游路,正逐步蝶变为造福城乡的“幸福线”。
串珠成链 让红色景点红起来
7月4日上午,在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打卡的游人一拨接着一拨。
“刚刚咸宁来了40人,下午还有江西的。”村干部杨彩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多彩旅游路直达村头,红色资源转化为‘金色’产业了。”
缓步向前,一座仿古青砖瓦屋内“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引来众人纷纷驻足。
“这是铁匠铺,村里的特色景点之一。”杨彩云介绍,打铁是古老的手艺之一,在过去很吃香。
铺内,铁匠师傅彭国富、彭国明抡着大锤,不停地锻打着一把烧得通红的耙子。
铺外,墙壁上镶嵌着“一代战将、铁骨铮铮”八个大字,一语道破这是一个红色村庄。
程河村距镇区5.4公里、距县城9公里,距武汉35公里,是开国中将、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原型王近山将军的故乡,也是全国第三批红色美丽乡村。依托红色资源丰富、多彩旅游路带来的交通便利等优势,村里已成功打造亮剑文化产业博览园并成功申报3A级景区,先后建成初心公园、黄泛区农场、军事体验区、同心驿站等一批项目,并配套建设豆腐坊、酒坊、战神客栈、铁匠铺、手工油面作坊、皮影戏院等游客体验、游玩场所。
“高峰时,一天接待游客1500多人次。”程河村党总支书记张世财说,如今,在程河村,不仅可以听红色故事、访红色遗址,还可以体验户外采摘和农耕农事、吃农家特色宴。
参观王近山将军故居和生平展后,咸宁游客周娇激动地说:“红安不仅多彩旅游路很美,红色故事更是感人。”
红色是红安最亮的底色。沿多彩旅游路从南走到北,像程河村一样的红色景点一个接一个: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锦绣铜锣景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长胜街景区……串珠成链正让他们散发着不一样的魅力,变得越来越红。
在红安北部红色名镇七里坪镇,多彩旅游路——红安经典旅游景区公路,连通20多个村,串起红色景点多达10余处。一路前行,有红色基因,有繁花似锦,让人感受到一股澎湃的发展活力。
“今年七一期间,我们接待客人1000多人次。”红安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林表示,多彩旅游路让当地旅游迎来多彩发展。作为镇级国有运营公司,该公司以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团建会务、研学实践等为主营方向,正努力将“红绿古”三色资源转化为融合发展的金色产业,形成全镇抱团发展的大格局。
“一条条多彩旅游路,将红色镇村、革命遗址等串起来,规模效应正逐步显现。”万振涛说。
“依”路前行 让绿色产业强起来
自助烧烤、森林露营、露天酒吧……沿着多彩旅游路走进红安县高桥镇高楼村,迷人的望月森林露营地让人不自觉地停下脚步。这里远离城市纷扰,没有夏日的闷热,放眼望去一片青绿,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清新之感。
望月森林露营地是湖北工业大学定点帮扶高楼村引进的新业态项目,今年“五一”小长假开始试运营,短短两个多月已成为红安及周边百姓休闲的好去处。“5月和6月,我们营地的营业额达30多万元,其中,仅‘五一’试运营期间,就吸引省内1500余名游客到此乐享休闲时光。”高楼望月(湖北)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斯晨介绍。 一个山村露营地何以发展这么快?高楼村党支部书记吴胜祥说,与多彩旅游路密不可分,“我们村离多彩旅游路主干道才500米,离高速路口大概8分钟的车程,路通百通,路好了才有项目落户,才有游客进来。”高楼望月(湖北)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正是看中这里的交通优势和青山绿水,才选择在此投资兴业,按照发展规划,项目二期工程拟在今年8月份启动。
红安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高楼村自然风光旖旎、生态优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良好,但过去村里除了传统养殖业,没有其他的产业。
湖北工业大学驻高楼村第一书记邓绪水介绍,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作为定点帮扶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将抢抓多彩旅游路带来的发展机遇,持续发挥指导、帮助、协调作用,引入投资,因地因势唤醒乡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闲置荒山林地等沉睡资源,开发打造集休闲旅游、村房短租、共享经济于一体的农旅新业态,为高楼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我们的思路是:让游客跟着彩色走,风景一路有。”
“这个地方蛮舒服,风景蛮好,闹中取静,玩得蛮开心!”7月4日上午,在望月森林露营地,游客郭红丽和一群好友边烧烤边唱歌,玩得不亦乐乎,“从县城开车过来只需10多分钟,我上个月就来过一次。”
路兴产业,路通致富。高楼村农旅产业的兴起只是多彩旅游路带动绿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高桥镇出发,沿G230一路向北进入杏花乡,刚刚于7月1日开园的3A级景区熊家湾·田园谷,让人眼前一亮。项目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核心,以郊野营地和精品民宿为特色度假产品,打造集田园宜养、亲水宜游、文化宜品、环境宜居于一身,融农耕、露营、越野、研学、民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开业当天即接待客人800多人次。
“每天都有不少人来打卡。”熊家湾·田园谷项目负责人廖峻峰说。
“依”路前行,以路兴业。万振涛介绍,目前,红安正聚力挖掘整合多彩旅游路沿线“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并提档升级,构建“集散中心+景区景点+旅游驿站+美丽乡村+民宿酒店+文创美食+红色演艺”等为体系的多彩融合示范带。
在红安县多彩旅游路沿线,绿色产业正强势崛起,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态势逐步形成。
借路出圈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7月4日下午3时20分,离《我和我的红安》演出开幕还有10分钟,红安县红秀剧场内,观众越来越多。
“都是游客,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演艺团团长王磊一边为演出做准备,一边介绍。
下午3时30分,演出正式开始。作为中国首部沉浸式红色实景宣讲演艺剧目,该剧以红安人民、红安历史和红安精神为主线,通过沉浸式的真人实景演出,真实还原了红安英雄儿女的悲壮故事。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铜锣一响,不胜不休。”……一句句经典台词、一幕幕视死如归的场景,不知不觉中带领观众回望峥嵘岁月、重温红色记忆,台下不时传出阵阵掌声。
“很震撼,作为一个红安人,我们一定要把红安精神传承好。”放暑假回家的红安籍大学生刘远卓说,看完如同接受一次沉浸式的红色教育。
红色是红安县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耀眼的底色。围绕让红色旅游出彩这一目标,红安结合多彩旅游路建设,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整合,运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举措、市场的办法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努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多彩旅游路建起来以后,我们红安文旅对外的吸引力得到很大提升,剧场的客户群体也逐步扩大,在社交平台上,《我和我的红安》好评如潮。”湖北省红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良俊说,自2023年开演以来,《我和我的红安》已累计演出近400场,吸引近10万人次观看,其中半数为外地游客。近期,红秀剧场艺术团打造的文化小剧——《送子参军》还代表红安参加“黄冈市2024年第一批文化小剧展演”活动。目前,该公司正抢抓多彩旅游路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度挖掘红安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着手开发更多庭院式精品小剧。
借路出圈的不只是演艺剧目,还有文创产品。
在红秀剧场旁边,就是红安倾力打造的红旅投的店。整个店总面积800平方米,由非遗馆、文创馆、地标优品馆三大部分组成,集美景、美食、美品为一体。在文创馆,以红安男将和女将为原型设计的“铜锣小子”“铜锣丫头”系列文创产品,不仅融合红安文化与现代元素,而且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颇受游客欢迎。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来到红安就是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离开时多半两手空空,但现在不一样,文创产品能让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了解红安、感悟历史。”红安红旅投文创产品推荐官蔡俊说。
截至目前,红安县已开发文创产品126种,主要包含“红安永远红”系列、“红安印记”系列、红色元素学习用品系列、“董老手迹、红安城市映像、铜锣元素”三大系列等。“铜锣小子”“铜锣丫头”城市IP所在地,已成为游客到红安打卡的网红点。
一条条通达四方的多彩旅游路犹如发展的引擎,正让红安变得越来越多彩,让“基因红”变为“发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