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带斌 通讯员 郑晓波
刘佐,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业小镇,享有“湖北最东极”美誉。
一个“鸡鸣三省”的口子镇,在乡党委政府一班人一茬接一茬的带领下,围绕“产业兴刘佐,生态新乡村”发展定位,辛勤耕耘在辽阔的绿色大地上,屡获丰收。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湖北省文明村、黄冈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黄梅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进位乡镇”……等一项项荣誉,见证着刘佐乡铿锵的振兴发展之路。
党建固根基 堡垒强起来
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党委迈什么步,群众走什么路。
国庆期间,乡组织委员殷明慧正在利用“黄冈党旗红”“黄梅先锋”等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时事政策、党务知识、教育课件等学习资料,发布“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安排,引导流动党员在线参加组织生活,让流动党员有家,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学”、“远行”不“断线”。
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为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精准做好农村党员管理,刘佐乡因地制宜推出党建“五招法”施以管理。
乡党委书记刘斌说,“五招”即:目标式管理,让在职党员有责;设岗式管理,让无职党员有为;帮扶式管理,让困难党员有助;激励式管理,让年老党员有岗;跟踪式管理,让流动党员有家。“五招”下去,施策精准,有力推动了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目标式管理,让在职党员有责——
重点加强对村“两委”成员、党小组长在内的“在职”党员的管理,采取集中学和自学相结合,线上和线下互动学等方式,积极组织在职党员进行政策理论学习,不断增强能谋善断的能力,带头传播党的声音、带头服务广大群众、带头化解矛盾纠纷、带头移风易俗、带头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滨江村党支部书记罗来桂,带领“两委”班子成员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硬化路面、完善水系等基础设施,推进稻虾连作、黑斑蛙基地规模化养殖等产业项目,为全村百姓创造和谐幸福、安居乐业的家园环境。
设岗式管理,让无职党员有为——
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探索运用了党员分类管理的方式,对村内的无职党员进行了“设岗定责式”管理,根据党员生产生活、能力特长等情况,结合本村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工作实际,在充分征求党员意见前提下,为每名无职党员合理设置了政策法规宣传岗、产业发展服务岗、生态环境保护岗、乡风文明引领岗、矛盾纠纷调解岗、爱心志愿先锋岗、党务村务监督岗等岗位,鼓励无职党员认领服务群众岗位。占圩村新村湾无职党员吴继旺,主动认领服务群众岗位,发动群众共建共管,通过塆组夜话收集群众反映问题、商讨解决办法,牵头在港湾公园栽种39棵梧桐树,美化生态环境。
帮扶式管理,让困难党员有助——
对就业困难或缺乏生产经营经验的党员,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按需进行创业就业技术培训和信息帮扶,提高发展生产和增收致富的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党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好帮扶政策,积极申请“乡村干部关爱资金”2.8万元,及时为困难党员家属提供关怀帮助。今年七一,乡里百余名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党内关爱行动,争做“爱心使者”,自愿主动捐款,当天筹集慰问资金1.3万元,向29名困难党员送去党组织的温暖与关怀。
激励式管理,让年老党员有岗——
针对年老党员、退休党员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帮助理论学习,了解所困所需,及时排忧解难。利用退休党员联系群众广、号召力强、威信高等优势,充分发挥退休党员在沟通联系、民主监督、参谋助手、维护稳定、关心下一代成长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发挥余热、老有所为。面对今年严峻的防汛形势,退休老党员占国松响应乡党委号召,自愿加入防汛先锋队,全程全天候参与长江沿线、西隔堤防区东喇叭湖堤段的查险排险工作,诠释了一名老党员退休不褪色、退休不推责的本色。
跟踪式管理,让流动党员有家——
紧盯流动党员五一、国庆等节假日返乡等重要时间节点,采取流动党员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讲见闻、讲发展、讲技术、讲思路,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归属感、使命感。鼓励引导流动党员立足岗位,为家乡发展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引人才,真正让党员“在党旗下流动、在流动中生辉”。全乡280名流动党员结合“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累计为群众办实事500余件,为乡村振兴献计600余条。“风筝飞得再高再远,线的另一端始终系着家乡,家乡有我发展的土壤。”在外发展流动党员胡正华动情地说。今年年初,在流动党员座谈会上,胡正华与其他返乡党员一道,发挥自身资源、人脉优势,为刘佐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党建“五招法”,招招得法、招招有益、招招见效,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组织保障。
产业促振兴 乡村富起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刘佐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目标,孜孜努力,不懈追求。
“为扎实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刘佐全乡上下共同努力,围绕‘三个持续’重点发力,目前辖区内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7484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07%。”刘佐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曾卓介绍。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开展监测对象识别和风险消除工作,做到应纳尽纳。全乡共有监测帮扶对象48户162人,其中已消除风险点26户90人,2023年新识别监测对象6户23人。通过社会兜底“应兜尽兜”、教育保障“一个不漏”、医疗保障“应纳尽纳”、住房保障“应改尽改”、安全饮水“应保尽保”等五项措施持续对新识别监测对象实施精准帮扶。
群众收入持续增加——
产业帮扶促增收,2023年,向上级争取资金共计40万元,完成宏星村、占圩村等两个村产业项目建设,目前两个村项目已全面完工。完成脱贫人口小额贷款68户337.61万元,实现户贷量0.47万元/人,提前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就业帮扶促增收,继续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就业服务平台全面覆盖,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农村电商促增收,刘佐乡积极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宣传造势,乡君河食品有限公司实现网上交易额2000余万元,同类产品销售居全网前列。
“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成果持续巩固——
社会兜底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乡共有农村低保对象307户672人、特困供养对象105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67.6万元、特困供养金91.8万元,事实无人供养儿童生活费用补助4人3.8万元,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助28.34万元。100%落实好196名留守儿童照护责任。义务教育保障“一个不漏”,严格落实国家教育资助政策,义务教育阶段“五类”学生做到应补尽补,全年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84人12.6万元。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2023年度困难群众财政资助参合率达100%,2023年度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慢性病规范管理及大病专项救治率达100%。住房安全保障“应改尽改”,2023年全乡危房改造共3户;每月组织专人开展住房安全动态巡查,进一步保障住房安全。农村安全饮水有保障,加强安饮工程管护,明确专人管护及收缴水费等,每月开展安全饮水问题排查,农村安全饮水保障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
“三个持续”助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镇容村貌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老百姓幸福指数进一步攀升。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基层治理成效好,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9月26日下午,乡驻点干部潘丹正在刘佐乡宏星村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群众对完善排水设施、沟渠净化方面问题的意见建议。此为乡干部开展“驻村工作日”的一个场景。
自今年7月以来,刘佐乡将每周一、周四定为“驻村工作日”,乡机关驻点干部下沉一线,常态化开展进村入户大走访,到田园农庄、生产厂房、农户家中进行走访,督导重点任务,集中研判问题困难,排查矛盾隐患,与村民群众、企业老板进行亲切交谈,广泛收集乡村发展的意见建议,切实纾困解难,对排查到的潜在纠纷,妥善处理化解,以期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更好服务群众,提高工作效能。
刘佐乡推行的“三零服务”模式,就是创新基层治理机制的一个缩影。何为“三零服务”?即服务体系“零距离”、服务效率“零延误”、服务标准“零折扣”。
服务体系“零距离”,推动组织触角向乡村一线延伸——
党员干部走进农家,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与留守老人、困难群众结对帮扶,为劳动力缺乏的困难家庭开展助农服务,组织党员干部下村开展宣传和帮扶工作1600余人次,推动解决就业、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118个。实施“红邻居”工程,从各村优秀党员群众中选出“红邻居”426户,联系结对周边群众4097户,为生活困难人口、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关爱服务。
服务效率“零延误”,推动工作重心向乡村一线下沉——
推进资源下沉,组织动员党员积极参加活动和认领服务项目,上门慰问困难群众126户,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7件,并逐一进行解决。加强源头预防,搭建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平台,建立“网格长+微信矩阵”机制,创新调解方式,把矛盾纠纷调处端口前移。聚焦群众需求、工作需要、社会需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号召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交通保畅、暑期防溺水、防汛抗涝等工作1800余次,组织开展邻里守望、心理抚慰、健康义诊、应急培训30余次。
服务标准“零折扣”,推动共同缔造向乡村一线发力——
做实群众评议,采取“村民自评+互评+村委会综合评定”形式,在做优前期述评、做细定期点评、做全领域评比、做活后期评估的过程中,组织群众和社会各方力量实地看、现场问、座谈议、即时评,对全乡垃圾分类、公厕管理、村落整洁督促指导100余次,同步开展最美庭院、榜样人物评比11次。加强社会监督,聘请28名村级发展顾问监督村级事务,收集反馈制约村级发展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13条。整合项目资金,发动群众捐资,打通村组“断头路”3.5公里,整修“裂痕桥”6座,完成改厕500余户,提档升级港道泵闸6座。合力打造便民服务队伍,帮办代办水电气缴费、医药购买、快递存取等民生小事3000余件。
生态助发展 环境美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农村的底色,乡村要振兴,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时值金秋,长江沿岸葡萄成熟上市,坐落于刘佐乡石流港村的霖恒绿色生态基地迎来“丰收季”。
时光倒回到2021年10月,石流港村引进霖恒绿色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200余万元,打造占地约50余亩的霖恒绿色生态基地,主要种植二倍体·欧美杂交葡萄品种——阳光玫瑰葡萄,每年8月中旬成熟,亩产达6000斤,每亩年创收达3万元以上。今年,合作社依托石流港村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新建生态基地二期工程,积极申报市乡村振兴项目,又投入资金80万元,对阳光玫瑰葡萄园进行水系基础设施改造,增建冻库,扩建20余亩大棚,并建有花生种植地、休闲垂钓园、西瓜采摘体验地等多种类区域,发展集采摘娱乐、景观体验、生态农庄为一体的休闲项目,全面打造乡村农旅融合综合体。他们通过完善“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40余名村民就业,全年可实现农户增收30余万元。霖恒绿色生态基地已经成为刘佐绿色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刘佐绿色发展“方阵”还有甜宝甜瓜和西瓜。每年芒种时节,万物丰茂,乡野田间“瓜熟蒂落”,清甜水灵的甜宝甜瓜、碧绿饱满的西瓜,相继成熟上市,卖出好价钱,瓜农们的脸上也绽开笑容。缘于地缘优势,这里的瓜果水分多、糖分足,销售十分抢手,西瓜、甜宝甜瓜上市季节,运瓜车辆络绎不绝,运来好收成。
作为道地产品,刘佐乡的花生同样久负盛名。近年来,杨东湾、杨西湾、石流港等村沙地出产的麻壳花生享誉周边地区,供不应求,因其籽粒长、味道香、回味久而成为春节待客佳品。
甜宝甜瓜、西瓜、花生、葡萄等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刘佐乡写好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大文章的“力作”,也是其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田园乡村,阡陌纵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刘佐乡紧紧围绕黄梅县农业产业总体规划布局,积极挖掘水乡湿地、田园风光、农俗风情等特色资源,依托现有优势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不断扩大虾稻连作、蔬菜瓜果等优势农产品种养规模,稳步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广本地特色的农产品,以小品牌撬起富民的大产业,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每当油菜花开季,刘佐乡费塆村2万亩油菜花争相绽放,满垄金黄,沁人心脾,引来无数蜜蜂和蝴蝶翩翩起舞,构成美丽乡村新画卷。
作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2024年试点村之一的梅祠堂村,立足本村的特点,探索出梅祠堂村“共同缔造”新路径:决策共谋问民需、发展共建攒民力、建设共管暖民心、效果共评顺民意、成果共享惠民生,村里先后建起党建文化广场、清廉村居文化广场、安装路灯300多盏、景观围墙400多米,共同缔造成效体现在生活、工作日常,共同缔造价值展现在群众身边。
产业兴“里子”,生态新“面子”。2024年以来,刘佐乡紧抓共同缔造这个“牛鼻子”,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持续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人居环境“一周一组一月一村”整治目标,力争一年内达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活污水收集达70%。人居环境整治新成效,刷新美丽乡村新高度。
展望未来,乡党委书记刘斌目光坚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刘佐将继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产业发展为中心、乡村振兴为目标,全面推进‘农业转型、振兴崛起’战略,不断夯实绿色发展根基,坚定不移地朝着以特色产业兴经济发展,用生态和谐绘美丽乡村的目标奋力前行。”
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新刘佐壮丽画卷,在广袤大地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