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维 通讯员 蒋艳艳 李兴华
喜看稻菽千重浪 金秋时节丰收忙。
9月25日,走进麻城凉亭村,千亩稻田一片金黄,收割机在田里欢快地奔跑,收割到出粒,一气呵成。
稻田主人凉亭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伦元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持续40多天的高温干旱,居然没减产,亩平均产量超过650公斤,这个结果出人意料!”
麻城凉亭村,属丘陵山区,水资源不均,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大旱之年不减产,得益于合作社选用了水稻金种子“节优804”。
“节优804”是黄冈市农科院水稻创新团队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可在山坡岗地等缺水旱田里,通过撒种直播方式种植,不仅颠覆了水稻种植方式,还大大提升土地利用率、降低人工投入。
据悉,湖北境内坡田岗地多,像麻城凉亭村这样的缺水田、坡岗地,黄冈就有约百万亩,如果全部种上“节优804”,百万亩坡田岗地有望变为“小粮仓”。
解码种业“芯”力量
黄冈“芯”带来水稻种植革命
金秋,武穴市锐兴家庭农场1000多亩的水稻喜获丰收,当地农户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脱粒、装袋,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这一片田地由于缺水,撂荒了好多年,以前种粮,稍遇干旱,需要四处找水灌溉,成本高,收成也不好。武穴市锐兴家庭农场负责人杨云广说:“今年引进‘节优804’,在高温干旱严重的情况下,表现非常突出。”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
湖北省水稻良种不少,但一直没有一个优秀的耐旱稻,黄冈市农科院院长涂军明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黄冈市农科院一代代专家践行科技自立自强,笃志解码种子“芯”力量。
经过市农科院两代专家的接力攻关,历时13年,选育出湖北省首个通过审定的节水耐旱金种子“节优804”,种业再添黄冈“芯”。
“黄冈‘芯’为水稻种植带来革命性变化。‘节优804’品种节水达70%以上,可像种小麦一样种水稻。”李兴华自豪地说。
该品种在产量、米质、生长周期上,与常规水稻相同。但可在完全旱地种植,干旱情况下亩产约550公斤,灌溉条件方便的旱田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
黄冈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陈展鹏自豪地说,“完全旱地种植”意味着在山坡岗地等缺水田地里都能种,确保粮食生产不留死角,助力节约国土空间,而且产量、品质不输正常的良田,可谓是一粒种子开辟了水稻种植新赛道。
金种子唤醒撂荒地
坡田岗地变丰产田
这些旱田,原本是撂荒地,由于缺水、人工种植成本高等因素,撂荒多年。一年前,麻城市中馆驿镇林家下湾村20多亩稻田还是一片杂草。
2023年,村里组织挖掘机进行改造后,全部种上“节优804”水稻。
一开始大家都不相信,这样“蹦干”的地里能长出稻子?村民都持以观望的心态。
为让农民信得过,黄冈市农科院送种子、送技术,将技术培训搬到田间地头,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
连续2年,在麻城市中馆驿镇举行黄冈市科技赋能项目“节优804”飞播现场观摩会,对刚整改后的土地进行水稻飞播,来自黄冈市的100多名种植大户观摩学习。
黄冈市农科院还成立了10支科技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现场示范,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地传授技术。聚焦“节优804”种植需要注意什么、旱播旱管怎样种等问题传经送技。
每年,黄冈市农科院还邀请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专家为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从播种、防虫时间、药品选择、配制浓度等方面对种植大户进行全方位指导。
专家们点对点的技术护航,让“节优804”优良的特性得到充分显现。只要是种植的该品种,无论当年的旱情多大,只要按照专家的指导种植,亩产都不低于550公斤,水量相对充足的田地,亩产均在650公斤以上。
连续3年试种,连续3年大获丰收。农户尝到甜头后,“节优804”快速在各县(市、区)推广。特别是在全市深入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中,武穴、蕲春、红安、麻城、浠水等地对荒坡岗地进行平整后,种上水稻“节优804”,“唤醒”一处处撂荒地。
自2020年以来,黄冈市累计有近10万亩的山坡岗地种上“节优804”,重新披绿装。10万亩撂荒地变成“丰产田”,新增粮食总产量达6000万公斤,创造社会经济价值15600万元。
目前“节优804”已在湖北及周边6个省份广泛推广。2023年,全省有40万亩荒地披上绿装。随着农业水资源节约利用理念的普及,“节优804”的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按下规模化加速键
新“稻”路带来新出路
刚刚忙完秋收,位于红安杏花乡的万亩良田合作社负责人董健立马联系挖掘机,计划新改造800亩坡岗地,为秋耕秋播做准备。
30多岁的董健,是职业新农人。他介绍:“农业生产的效益,主要取决于规模化程度。比如,机械化种植,可大大减少人工。5000亩的规模,一亩地一年赚200元,一年就是100万元。如果只有1000亩,收益只有20万元,如果大规模种植,效益会更好。
董健原在武汉新洲搞农业种植,但受限于承包土地规模,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公司一直想扩大种植规模,但好的农田租金又太贵,不划算。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黄冈市农科院院长涂军明,了解到水稻新品种“节优804”,坡岗地撒种就可亩产过千斤,这让他打开了思路:良田难觅,坡岗地好找!
传统的家庭农业生产,人工成本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缺水田、坡岗地基本无人耕种,处于抛荒状态。而这样的缺水田、坡岗地,仅黄冈就有近100万亩。
董健立马将目光投向黄冈。在黄冈市农科院的牵线搭桥下,2024年3月,在红安杏花乡流转了1万亩土地,成立万亩良田合作社,一期对5000亩缺水田地进行改造,让小田并大田,规模化种植水稻、玉米(青饲)。
通过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今年,在经历夏季持续40天的高温下,万亩良田合作社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亩纯经济效益100元,一季纯收入达五六十万元。
万亩良田合作社的实践证明,面积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管理科技化的新“稻”路,为缺水田地找到新出路,实现了小田并大田,种田也赚钱。
看到经济效益后,公司加快了对2期5000亩土地改造步伐,将秋播面积扩大到1万亩。计划今年在浠水再承包1万土地,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以良种为媒,按下规模化“加速键”的不止是万亩良田合作社。随着“节优804”品种推广,各地加大缺水田的规模化复耕复种。
今年黄冈市推广“节优804”达5万亩。以良种为媒,为助力国土空间整治,化解田地抛荒问题,黄冈市农科院计划在10个县(市、区)分别建立水稻种植基地,派出专家工作组一对一跟踪服务,积极贡献科技力量。
黄冈市农科院院长涂军明说,下一步将研究优化“节优804”配套栽培技术,做好品种推广示范,探索“节优804”标准化生产模式,力争把更多缺水地变高产田,把黄冈百万亩缺水田地变“小粮仓”的美好蓝图,变为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