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实验小学 冯琛
“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小学阶段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历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时期。此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迅速发育、变化,是学生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黄金时期。本文从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等方面论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方式及重要性。
一、学校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环境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塑造群体师表形象
小学生所积累的知识极为有限,不论哪一方面都需要学习与接受指导,因而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更是“行胜于言”。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养成,所以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身的示范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素养。
首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是理解学生。若无理解,尊重便无从谈起。理解是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找出引发错误的缘由,对他们进行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要尊重学生。教学进程中,要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扬其积极要素和优点,包容并尽力弥补其短处和不足;维护学生的尊严和爱好,相信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促使其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再次,要关注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人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同时也要让学生知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当下做起,从细微之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学生时刻能够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剖析、自我监督。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关键还在于传授为人之道。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学生的心理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更会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发生作用。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美化校园环境。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学校要创建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引导、培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学校有职责美化、绿化校园,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育人的效用。
优化校园文化。学校在培育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时,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富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来引导、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开展以“做文明小标兵”“诚实守信,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倡导和呼吁学生学习身边的优秀榜样,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比学习、比礼貌、比进步的优良教育氛围。
二、家庭是学生展现良好行为习惯的舞台
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频繁的行为实践中养成的。有些习惯尤其是好习惯具有反复性,需要经常提醒,坚持不懈,需要长期有意识地加以关注。在学校,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监督下,已经养成了一些讲文明、尊师长、懂礼貌的良好习惯。然而,一回到家中,由于自身的放松或者受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便会将那些好习惯抛诸脑后。如此一来,即便再度返回学校,他们很可能依旧保持不良习性,一时难以改变。家庭教育需从落实家庭教育的常规做起,由家长自身率先行动。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反复熏陶。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都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健康、绿色的成长环境,使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