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传薪火 深山雏凤鸣——黄旭华院士金铺中学的“铺金”故事

2025-02-20 17:25  

记者 李维 张松林 通讯员 胡连江 余文

2月11日,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核潜艇精神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林农,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主要参与者张学亮、周渝南等12位专家,追随黄旭华院士足迹,来到大别山深处的英山县金铺中学,为师生们开展核潜艇知识科普讲座,以实际行动传承黄旭华院士为国育才的遗志。

黄旭华院士曾两次到金铺中学传递科普薪火,留下深刻的足迹和温暖的记忆,在师生心中种下了追求知识、探索未知的种子。

在黄旭华院士的带动感召下,共有4名院士6次来到金铺中学开展科普活动,以科学家精神激励学子,对金铺中学乃至整个乡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倾情传薪火,精神永赓续。如今,黄旭华院士走了,但他的精神已在大别山深处生根发芽,悄然开花结果。

深切缅怀,音容笑貌永远留在师生心中

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因病逝世。得知噩耗,英山县金铺中学生师生万分悲痛。

学校最先收到该消息的是科普教师陈荣军。2月7日一早,一位在719研究所工作的金铺中学校友发来短信。

“看到消息后,心情一下跌入深渊。”陈荣军道,“官方发布信息后,又有七八个人发来的信息或打来电话告知,那天的心情,低落得连话都不想说。”

2月7日上午,金铺中学原校长余文也从网上得知黄旭华院士逝世的消息。“黄院士两次来英山,我都参加了。回想起黄院士访问金铺中学的场景,我都历历在目。”悲痛之余,他写下了《追忆黄旭华院士:两次幸遇,一生铭记》悼文。

2月8日,学校组织师生代表到武汉悼念,站在719研究所黄旭华院士曾经的办公室里,大家眼中满是悲痛与不舍。

2月9日,金铺中学在校园道德讲堂举行黄旭华院士缅怀追思会。得知消息后,老师们来了,家长带着孩子来了,已毕业的校友来了……当电视屏幕上播放着黄老的照片和他曾经在金铺中学进行科普的场景,全场静默,师生们回忆着与黄老的点点滴滴。当大家一起朗诵缅怀文章,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悲痛之情弥漫在整个校园。

2月10日,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武汉举行,金铺中学部分师生自发奔赴武汉,作最后的告别。

“虽然黄院士走了,但他永远活在师生们心中。”陈荣军老师说,“从武汉送别黄老后,我还是经常回忆起有关他的点点滴滴,与他的三次接触中,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着我,影响着我,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刻在我脑中。”

金铺中学八(3)班学生刘朵薇在日记中写到:“黄爷爷走了,但他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希望将来像黄爷爷一样,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十年“铺金”,科技基因融入乡村教育

3艘舰艇模型、长城二号F运载火箭模型、天空二号和神州十一号对接模型、60多米长、120平方米的巨幅院士文化墙、校园科技馆……走进金铺中学,处处充斥着“科技范儿”。

金铺中学,是所仅有400多人的乡镇中学,几年间,从一间闲置教室、几张课桌,一步步建成了4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科技馆,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学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处,成为集科普教育、科学教育和科学家精神传承于一体的科教高地。

金铺中学的蝶变,源自黄旭华院士的10年“金铺情”。

2014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首次走进金铺中学,为师生做科普讲座,勉励学生。2017年,93岁高龄的他,与夫人一起再次来到这乡村中学,为孩子授业解惑。

在他的感召下,自2014年开始,一群人的科技梦、教育梦在这里交织互融。

10年接力,4位院士6次到访。中国核潜艇第三任总设计师张金麟院士、“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严新平院士纷纷走进金铺中学,讲述科学家故事,开展科普活动,用科学思想启迪孩子的心灵。

其中,张金麟院士去世后,遵从其遗志,2023年,湖北省核学会和其家属向金铺中学捐赠了他的所有遗物,包括200万元个人积蓄(主要用于设立“张金麟院士奖励基金”)、院士证书、4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10多枚金质奖章以及400多份珍贵的资料原件等。这些珍贵的资料,让院士精神、科学家精神在孩子们眼中具象化。

在金铺中学,有黄旭华院士题写的两幅赠言——“金铺中学,学中铺金”“科技强国 教育兴国”,高悬在校园的显眼位置,时刻提醒着师生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往直前,激励着大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普教师陈荣军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明白,黄老和各位院士、专家纷纷前来,是为了在孩子心中播下科技的种子,培养创新人才。”

近10年来,金铺中学发挥院士、专家带来的智力、资源优势,推进院士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将科技基因融入乡村教育,提升师生科学素养,厚植育人土壤。

学校连续10年举办“院士走基层,科普进校园”活动,邀请科技工作者与师生面对面交流活动,引领校园“追星”的热潮。通过科普研学旅行活动,带领学生们走进科技馆、719研究所、武汉大学、湖北省核学会等地拓展视野。

师生们走进院士办公室、科技馆、大学实验室、科研院所……开创了山村学校“科普教育进院所,研学旅行进场馆”的教育先河。

学校将科普与教学结合,启动了《中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省级课题研究,开展桥梁模型制作、水火箭制作等科创活动,每年组织科普知识竞赛。学校还是全市第一个种植太空种子的学校,师生连续3年参与太空种子栽培。

如今,金铺中学在科学教育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金光大道。校园科学氛围浓,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与日俱增。每年,来校开展科技教育的外校学生有近1000人。学校被定为英山县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4年,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英山县也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薪火相传,为国育才迎来接棒人

“黄爷爷不畏困难,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为国家造出了我们自己的核潜艇,他爱国奉献、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黄爷爷团结协作、淡泊名利,为了保密,30年没有回过一次老家,也从未向亲友透露自己是干什么的,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谈及黄旭华爷爷,金铺中学七(1)班梅语辰、八(3)班的金梦茹侃侃而谈。

10年赓续接力,转化为育人动力。如今,在金铺中学,院士故事人人知晓,院士精神不断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探索科学,勇敢逐梦。

2020年,在金铺中学就读的初三学生段渤雅因家庭变故,遭遇了人生至暗时刻。恰逢学校组织“尚科”科普活动,她有幸参加,和10名师生一起走进719研究所,拜访黄旭华院士和张金麟院士,并参观武汉大学……

此次“尚科”科普活动,激发了她的梦想。自此,时刻以院士们的事迹勉励自己。2024年,她如愿考取了武汉大学。

当年和她一起走进719研究所的郑维台同学,一直把“做黄院士校友”作为自己的目标。2023年,郑维台考入黄旭华曾就读的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物理海洋与测绘技术,成为了黄旭华院士的小学弟。

而另一位受过黄旭华院士勉励,聆听过他讲座的学生彭年,考上西安交通大学,后经过不懈努力,于2022年进入了719研究所,成为了黄院士的同事。

从“深潜报国”铸造大国重器,到三尺讲台倾情育人,院士故事在广为传颂。“院士精神”在大别山回响,激励更多的人支持乡村教育。

27岁程良辉是土生土长的英山人。他曾怀揣着梦想,考上武汉理工大学,2021年毕业后,进入“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局。工作三年,成长为项目经理,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铁路、高速桥梁工程建设。

2024年6月,程良辉看到了一则《院士走进乡村中学,这场“科普之约”有故事》的报道,家乡孩子“追星”的故事,让他深受感动,回想自己少年时的科学梦,萌生了投身家乡教育的念头。

2024年9月,敢想敢干的他,如愿考入金铺中学,从事科普教育工作。

接过点燃科技梦想的接力棒,他带领孩子们参观科技馆、做科学实验,讲解科学知识、讲述科学家故事,带领学生做发射“水火箭”、搭建“木棍桥”,并尝试用科学教师的身份讲授语文课《中国石拱桥》……让更多的孩子通过科技教育这座桥梁,走进科学,爱上科学。

作为黄院士与金铺中学的联络人,64岁的叶水生追忆往事,心情激动:“我们要像黄老一样,将科普这个‘分外事’当成‘分内事’,继续与金铺中学结对,将科技报国的理念传向四面八方,将科普行动的责任扛起来,把为国育才的责任扛起来,培养和造就更多的科学家。”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英山县教育局局长姜意安说,对于金铺中学而言,黄旭华院士不仅带来了宝贵的知识财富,更传递了一种精神力量,让乡村孩子坚信,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怀科学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供图:余文 陈荣军 张松林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2/bd0c96d76ae49a906e51dee49becea8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