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的浠水县巴河智慧蔬菜种植示范园内,辣椒田里一片繁忙。50多岁的芦花村村民张望书正麻利地摘下一串红辣椒,脸上笑意盈盈:“家门口上班,月入两三千,比外出打工强!”
像他这样的务工村民,园区去年已吸纳超3000人次,发放工资逾400万元。这背后,是浠水“科技+农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一人高效管理200亩智慧大棚
走进示范园,202座银色大棚在春光下熠熠生辉。棚顶的智能卷帘机正自动收放。“白天卷帘采光,夜间自动保温,温控系统24小时监测光、水、风、气,数据直联手机端。”园区负责人赵翔介绍,这座占地1400亩的“蔬菜工厂”,从温控到水肥一体化系统,均实现物联网智能管控。
技术总监魏明算了一笔效率账,传统模式下,200亩大棚需十余人管理,如今只需一名技术员轻点屏幕,便能精准调控环境参数。“辣椒种植周期缩短至10天一茬,采收期长达8个月,产量提升30%。目前,园区投产1.5亿元,共种植蔬菜品种十余个。每天生产的蔬菜,当天晚上便能发往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成为长三角‘菜篮子’的重要供应源。”
吹着空调的果蔬抢“鲜”上市
在清泉镇闫河村胜利蔬菜专业合作社里,去年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的高标准阳光温室大棚,还安装上了空调。如今,大棚里的早熟西瓜苗正舒展新叶长势良好,有望“五一”前后高价上市。
温室大棚装空调,究竟划不划算,合作社负责人闫胜利说:“这有三亩多地,要是用人工的话,每天需要三个人,大约要花费400元工钱;用空调,电费不到200元,且控温更精准,比人工划算,账我都算清楚了。”
在浠水,这样的“数字农业”场景已成常态。浠水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3.5万亩,年推广新品种超10个,叶菜、瓜果等品类丰富度显著提升。“智能设备不仅节本增效,更让春菜供应周期延长两个月,破解‘春淡’难题。”该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张利平表示。
从农资配送到品牌销售,巴河示范园推行“六统一”标准化服务,带动周边96家种植主体升级。村民不仅挣工资,还学技术——智能滴灌、无土栽培等“硬核”技能,让传统农民转型为“新农人”。赵翔透露,园区明年将扩建500亩,预计带动就业再增千人。
如今,浠水45万亩蔬菜基地年产88万吨,产值突破30亿元。这片沃土上,智慧农业正书写“春菜不淡、农民不闲”的新画卷。
来 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编 辑:佘筱敏 ;初 审:毛紫叶;终 审: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