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一锋 范莹莹
3月15日,一场聚焦茶产业发展的省级技术培训会在浠水县散花镇举行。此次培训会由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散花镇?茶叶)建设单位——浠水县董河茶叶专业合作社承办,以“现场授课+田间课堂”形式,让科技与茶产业紧密相连,为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力。
生态赋能,茶园“绿色蝶变”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石元值在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山区茶园生态绿色增效栽培技术培训会上指出,“生态茶园的核心在于技术轻简化与效益可持续化”。浠水县属于半山区县,茶园多分布于坡地,水土流失、病虫害防控难等问题突出。
为破解这些难题,石元值带来了“生物防治+智能监测”绿色防控体系、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这些技术致力于完善茶园化肥农药减施与高效利用方法,构建起一套因地制宜的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为茶园“减药减肥”、提升品质提供有效路径,助力茶园在绿色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真正做到在“绿”中求“金”。
协同创新,产业强链升级
此次培训会是湖北省“515”茶产业链协同推广行动的重要实践。
董河茶叶专业合作社展示了与省农科院联合研发的“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该技术通过释放人工合成的雌性茶尺蠖性信息素,干扰雄蛾交配,降低虫口密度,实现生态防控,亩均节约成本200元。
近年来,董河合作社通过“科技帮扶+农户”托管模式,建设“茶精深加工共享车间”。这一举措预计年消化鲜叶40吨,带动周边1000多人就业,务工总支出超300万元,实现了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动茶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田间授课,服务“精准滴灌”
春茶采摘关键期,培训会的“科技特派员田间实操课”成为一大亮点。
在董河合作社千亩茶园基地,省科技特派员、茶叶专家毛迎新教授现场演示“倒T形轻修剪”和“无人机叶面肥喷施”技术。针对去年危害严重的灰茶尺蠖,他提出“修剪枯枝,性信息素防控越冬代羽化成虫,核多角体病毒防治幼虫”的防治策略,并捐赠100余套诱捕器,为茶农提供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服务。
“老师讲得细致,从种茶到制茶都有涉及,对提升我的种植和加工水平很有帮助。”茶农胡仕明高兴地说道。
毛迎新介绍,团队通过“常年驻点+季节性突击”服务模式,2024年累计下乡200余天,解决17项技术难题。
浠水县科经局负责人表示,将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动更多“董河经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