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明振 通讯员 桂超锋 何志强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住在村里感觉特别有奔头!”3月20日,在黄梅县停前镇古角村,只要一谈起家乡的变化,村民脸上洋溢出自豪的笑容。
古角村地处北部山区,由原柴下村与原东冲村合并而成。近年来,古角村紧紧围绕党建引领这一核心,将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生态环境的绿色基底以及文明乡风的和谐氛围有机融合,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到“生态生金”的华丽转身,从曾经的分散状态转变为协同共进的“双组联动”格局,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产业兴旺青山变成金山
在古角村的黑斑蛙养殖基地,蛙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村民刘秀梅正熟练地投喂着饲料,她满脸笑意地说道:“以前守着这片山地,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赚钱,生活过得很迷茫。现在好了,合作社带着我们一起养蛙,一年下来能挣3万多块钱呢!”
这片原本闲置的20亩土地,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下被成功盘活,不仅带动了30余户村民参与到养殖和销售环节,还让每户村民平均每年增收1.2万元。此外,基地还延伸建设了垂钓体验区,每年接待游客高达2000人次。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如同一个强劲的“绿引擎”,让这里的青山真正变成“金山”。
在杨梅庄园里,一棵棵杨梅树苍翠欲滴,在微风中摇曳着枝叶,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绿色画卷。该村支部书记周月雄表示,去年从浙江考察回来后,村党支部一班人决定种植杨梅。他介绍道:“去年实现产值1万斤,销售收入15万元,带动8户脱贫户户均增收8000元。”周月雄还提到,去年冬季没有下雪,天气不是很冷,杨梅树长势非常好,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同时,该村还延长杨梅产业链条,通过技术升级和果酒加工,让传统的杨梅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年产值突破8万元。不仅如此,村民们还能到加工厂打工,每个月又能多增收2000余元。
扮靓家园传播文明新风
夜幕降临,古角村的“塆组夜话”活动正在热闹进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细数着家乡的变化。
村民王愿兵兴奋地说:“路灯装上了,晚上出门再也不怕黑了;水塘也清理干净了,看着就舒心;还有那文化广场,我们晚上还能去跳广场舞呢!”
为建设宜居乡村,扮靓幸福家园,该村自筹资金2.3万元,新建了1座公厕,整治了500平方米的水塘;同时,党员们带头拆除乱搭乱建12处,群众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杂物30吨。
如今的村庄,硬化路直通家门,大路灯照亮了夜色,当家塘碧波荡漾,村民们纷纷感叹:“这好日子,是咱自己拼出来的!”
在村里的“道德积分超市”,村民王海荣正用自己参与环境整治攒下的积分,兑换了一桶食用油。她高兴地说:“没想到打扫自家门口,还能换来东西,这谁能不积极啊!”自从《塆组文明公约》推行以来,村民们通过参与矛盾调解、孝善行动、志愿服务等活动,累计兑换物资价值超过万元。“好婆媳”推选、“最美庭院”评比、“志愿服务”推行等活动的开展,让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在村里蔚然成风。
农旅融合奏响振兴曲
古角村充分整合杨梅山庄、黑斑蛙基地等资源,精心推出“生态研学”“农耕体验”等旅游线路,为游客们打造了丰富多元的乡村体验。
在生态研学方面,古角村与专业的教育机构合作,开发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学课程。学生们可以深入到黑斑蛙养殖基地,了解黑斑蛙的生态习性、养殖技术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在杨梅庄园和柑橘园,学习果树的种植、养护知识,亲身体验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通过这些研学活动,孩子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对大自然和农业的热爱。
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农家乐、民宿等衍生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衍生业态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利,还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村民们笑着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回来了,老人有活干,娃娃有学上,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啊!”
山水无言,幸福有声。如今的古角村,正沿着“党建引领、产业筑基、群众共富”的道路,奋力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