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红塔镇高枧堰营万亩灌区,春水盈田。(资料图片 视界网 张启龙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通讯员 刘正军 高媛
春分过后,广袤田地逐渐进入春灌用水高峰。眼下,冬小麦正处于拔节期和孕穗期,油菜处于盛花期,虾稻共作已陆续投放虾苗,田野里生机勃勃。
春灌是土地越冬后“喝”的第一口水,春苗能否“喝好喝饱”,关乎全年粮食收成。
截至3月25日,全省共有129个大中型灌区进行春灌供水,累计灌溉面积473.30万亩,累计供水1.12亿立方米,水网汩汩作响,正缓缓流入充满希望的田野。
引水提水
全省129个灌区开启春灌
3月26日20时,省王英水库管理局开启阳武干渠杨林闸,清澈的水流顺着渠道,以9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奔向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的8个行政村。
阳武干渠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正值春耕春播的关键时节,此次预计供水100万立方米,保障近万亩农田春耕生产用水需求。
眼下,仙桃市城北北坝泵站、徐鸳泵站等重点提水工程,正争分夺秒抽取汉江水,通过南干渠、北干渠以及仙下河、汪洲河等河道,向沿线乡镇农田输送春耕春灌用水。
“水来了,水来了。”近日,一股清流顺着沟渠流进天门市九真镇四合村的稻田里。
“好水种好粮,出好虾。这水来得真及时,虾苗刚放到田里,正需要这股活水!”围观虾农纷纷露出满意的笑容。
近期,受少雨天气影响,汉北河水位持续降低,九真镇后湖泵站因水位不足无法正常抽水,辖区内近万亩虾稻田急需用水。天门市引汉灌区管理局立即调用两台潜水电泵和配套设备支援抗旱,短短一个半小时,便将4吨多的设备调试装车出库。当天两台水泵安装完毕,虾稻田“喝”上了春灌水。
在嘉鱼县簰洲湾镇,新建的双益泵站开启三台机组,从长江抽水进新修的水闸,水流沿着干渠一路而下,从刘家堤村四门闸分别流向簰洲湾13个村的10万亩农田。“新泵站从固定式抽水改为滑道式抽水,就算出现2022年的大旱低水位,我们也不怕了。”簰洲湾镇水利站长朱林霄介绍。
灌区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工程,是我省粮食丰收背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省水利厅农水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29个大中型灌区进行春灌供水,累计灌溉面积473.30万亩,累计供水1.12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荆州、仙桃、潜江、天门等地。
蓄水保水
想方设法保障春灌用水
“通过引汉江水、提河湖水等方式提高河渠蓄水量,储备灌溉水源。”仙桃市水利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中长期水文气象预测,今年仙桃市可能会出现阶段性春旱过程,除了蓄水保水外,还动态优化泽口灌区、洪北灌区等灌区配水方案,确保满足全市170多万亩农田灌溉需求。
一年之计在于春,有着“旱包子”之称的枣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为春耕备耕提供“水支撑”。
枣阳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冬天以来,充分发挥管理效能,提前开展有效保水蓄水工作,还通过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利用再生水为城市发展提供稳定的“第二水源”,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产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3月18日8时,漳河水库水位114.93米,为1980年以来第4低的水位。省漳河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面临来水量较多年同期平均偏少的挑战,将积极利用数字孪生漳河平台进行多方法对比预测预报,并引入AI技术提升预报预警精度,筑牢灌区水安全屏障。
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农田水利设施关系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
去年冬天以来,孝感市水利部门组织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清理渠道淤泥、杂草枯树枝等杂物,同时利用无人机等加强对水利工程实时监测,确保渠道畅通无阻,灌溉及时有效,“科学制定4.21亿立方米的春灌供水方案,全力保障全市178.31万亩农田按时、高效完成春灌任务,切实筑牢全年粮食稳产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