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刘河实验小学桥南校区 游玲玉
2024年秋季学期,我成了从“语文兼带美术课”到“专职美术教师”的重要转型。这个转变不仅仅是工作量的不同,更是教学理念的全面革新。
作为新任专职美术教师,我负责一年级5个班和二年级4个班的美术教学工作,这让我有机会深入思考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体系中真正落实“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回顾过去兼带美术课的日子,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的课堂常常陷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固定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能保证课堂秩序和作品完成度,但严重制约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记得有一次,我按照教材要求指导学生画“我的家”,结果交上来的作品几乎千篇一律,这种状况让我深感遗憾。
成为专职美术教师后,我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开始系统学习“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研读新课标要求,并尝试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尤其是一年级的课程,虽有巨大的改变但是不影响我上好美术课的决心。其实这个转变过程并不容易,需要打破多年的教学习惯,重新思考师生关系、课堂组织等基本问题。但当我看到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展现出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时,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
教材整合:构建“学为中心”的双轨教学模式
面对人美版一年级新教材的单元主题式设计和二年级传统教材的单课技法式安排,我经过反复实践和思考,提炼出了一个共同的教学原则——“学”必须是课堂的中心。这个原则成为我整合不同年级教材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一年级《春天的舞台》单元教学中,我摒弃了传统的分步指导,而是让学生通过《春天在哪里》《心中的春天》等课程的有机串联,自主进行主题探究。我惊喜地发现,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自由后,他们用皱纹纸、黏土、自然物等多元材料合作构建的“春之景”,远比教师示范的作品更有创意和生命力。一个学生用捡来的树枝和花瓣拼贴出的“春天小径”,其构图和色彩运用展现出惊人的艺术感觉。
而在二年级《绘画游戏》这样的传统技法课上,我大胆打破常规,不再局限于教材要求的工具和材料。我鼓励学生尝试用海绵、吸管等非常规工具作画,将水墨与撕纸等不同技法结合。在“线条的奇妙相遇”游戏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和自由。
通过实践,我总结出了实施“学为中心”教学的“三放”原则:放权(学生决定创作方向)、放材(开放材料选择)、放评(互评+过程性记录)。这三个原则成为我整合不同年级教材的重要方法论。
课堂实践: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教学案例
(一)案例一:一年级《春天大舞台》的跨学科探索
在完成《春天在哪里》(自然观察)、《心中的春天》(情感表达)两课后,我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大任务——合作创建“春天大舞台”。这个项目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项目启动阶段,我让学生自主分成“编剧组”“道具组”和“演员组”。令人惊喜的是,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道具组的孩子们用超轻黏土制作花朵头饰,用皱纹纸编织柳枝服装;背景组用水彩绘制幕布,还创新性地加入了闪粉和亮片;编剧组则编写了一个关于春姑娘唤醒大自然的故事。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学生主动提出要为舞台设计“会下雨的云朵”。他用塑料袋装水珠悬挂起来,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舞台效果。这个孩子的转变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
最终的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们表演了自编短剧《春姑娘的礼物》,将美术与戏剧完美融合。这个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更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案例二:二年级《绘画游戏》的创意改造
传统教材中《绘画游戏》一课仅要求用画出随意的线条大胆想象添画并涂色。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我对这个内容进行了游戏化改造。
在“盲摸线条材料袋”游戏中,学生们闭着眼睛触摸毛线、铁丝、绳索等材料,通过触觉猜测物品并说出不同线条带来的感受。这个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体验,更激发了他们对线条的想象力。“线条的冒险”接力画活动中,每组学生轮流在画上随意画出心中的线条再在纸上添画,你来添我们来想象,看谁想象更有趣,最后用综合材料上色装饰完成作品。这种合作创作方式让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他人想法,互相启发。
“原来水墨可以加闪光粉!我们组把吸管吹墨和撕纸贴画结合了!”这样的惊叹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看到学生们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绘画技法,并创造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我更加坚定了“学为中心”的教学信念。
教学反思:构建以学为本的美术教育新生态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探索,我对“学为中心”的美术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完成三个重要的角色转变:
首先,教师要从指挥官转变为资源提供者。在《春天大舞台》项目中,我建立了“材料超市”,提供布料、自然物等各种创作素材,让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这种开放式的资源支持,远比规定使用什么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教师要从解说员转变为情境设计师。我尝试用AI技术展示春日实景,创设沉浸式的学习情境;通过设置“艺术挑战”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些教学设计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体验。
最后,教师要从裁判长转变为过程记录者。我采用剪映制作视频记录、拍学生创作作品和展示作品照片等方式,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这种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最终作品,更重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进步。
未来展望:让美育滋养每个童心
在这段教学探索的旅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创造火花。那个用牙刷溅墨画出《星星点点》的一年级学生,那个为舞台设计“会下雨的云朵”的内向孩子,还有无数个在艺术创作中找到自信和快乐的学生,他们用行动证明:当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时,他们展现出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远超我们的想象。
在此,我想呼吁所有美术教育同仁:让我们放下“教”的焦虑,给予学生更多“学”的信任。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要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当我们以“学”为中心时,美育才能真正抵达每个孩子的内心,让艺术的种子在他们心田生根发芽。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化“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探索更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我坚信,唯有以学生为本,美术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帮助每个孩子成为富有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未来公民。让我们携手同行,在“以美育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共同开创美术教育的新篇章。
编辑: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