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耕地困局,红安县以北斗智能农机“破山开路”。昔日的挂坡地变高产地,为丘陵山区现代农业书写“藏粮于技”的硬核答卷。
在红安县太平桥千亩示范田里,无人驾驶的北斗导航播种机经过90后农机手吴昊的操作设置,开始按照预设的路线干起活儿。伴随着大滚轮有节奏地转动,就完成翻耕、播种。
红安县太平桥兴隆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 吴昊:不仅实现了厘米级精准作业,还能通过5G 网络实时回传作业数据。去年托管的农户亩均增收超过200元以上。
成立于2010年的兴隆农机合作社,从第一代"东方红404"拖拉机到无人插秧机组,到如今已形成价值350万元的智能农机矩阵。服务区域突破400平方公里,年作业服务收入超300万元。
红安县太平桥兴隆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吴双喜:智慧农业,节约人力、财力,种(地)一亩多搞两三百块钱。
有了智慧农机加持,合作社的效益相比去年提升了20%,也让周边的农户亩均降本增收了200块钱以上。
红安县太平桥兴隆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 吴昊:学到了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学到了精量播种技术和田间管理。让我觉得种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力活,而是更加轻松的农业技术活。
在红安,红薯产业的机械化革命同时在进行。在华文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搭载北斗终端的旋耕起垄一体机正同时完成施肥、深耕碎土、起垄、布水带四道工序。
红安县华文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谭绍文:这种大垄种植出来的红薯,增加了垄面通风和采光性,有利于红薯品相和产量的提升。相较于以前传统种植亩产3000-4000斤的产量,可以提升到5000-6000斤,每亩效益可以增加1500元左右。
针对全县78%丘陵岗地的特殊地形,红安引进的履带式旋耕起垄机采用重心偏移设计,可在25度坡地稳定作业。农机合作社创新“大机联合作业+小机精准补位”模式,让碎片化土地实现全程机械化。
黄冈市红薯协会会长 王基荣:今年全县要打造50个这样红薯示范基地,面积15000亩,产量预计5000吨,每亩增产2500斤,每亩增收1500-1800元。
在红安县农业农村局的"数字农网"大屏上,567台北斗终端实时闪烁。通过"北斗农机平台+5G回传"系统,全县农机调度效率提升40%
红安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股负责人 阮祥才:结合i黄冈和农机手服务群,帮助农机手农户解决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用的难题。
从“铁牛奔腾”到“智慧农耕”,今年以来,红安县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场实操教学等方式,已完成410人次农机手技能培训。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与报废更新政策,已发放补贴资金81万余元,新增农机具477台套,以“真金白银”推动农机化作业水平跃升。
红安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陶江:今后我县将持续推动农机装备向“高精尖智”升级、服务向“全程全面”延伸,让科技新农具成为粮食安全的“硬支撑”。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徐高元 陈昱 红安台
编辑: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