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系列观察 藏粮于地|团风罗霍洲:高标准农田这样建成

2025-05-08 17:32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贯彻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的指导方针,全力以赴推进粮食生产。现在得益于省级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加持,团风县罗霍洲这片曾经“依赖自然降雨”的土地,正以科技化、生态化的全新姿态,书写“藏粮于地”的新篇章。

2024年,罗霍洲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被列入省级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建设规模5000亩,于去年7月动工,当年12月竣工。藏粮于地,关键在养好地。在罗霍洲项目区,生态理念贯穿建设全程。

团风县农业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心主任 张明新:建线浇灌渠2140米,铺设 PU 管道1349米,港道清淤1949米,由原来的抽放漫灌转变为节水精细管,灌溉效率显著提升。因地制宜新建生态排水渠道3037米,采用生态化设计和材料应用,从而保持生物共生的生态环境。

针对易涝难题,工程采用土工布和连锁植草砖护砌生态排水渠,既稳固边坡,又为微生物、水生植物留出生境空间。沿渠栽植的715棵乔木与3900平方米草皮护坡,构成绿色屏障,水土流失减少70%。

在土壤改良上,第三方技术团队对5000亩耕地“把脉问诊”。经过前期初步调查,发现了存在有机质缺失、板结严重等问题。

土壤改良第三方公司技术工程师 潘超:我们大概每亩施用了100到200公斤每亩的有机肥,然后我们改良它的有机质缺失的问题,针对它土壤板结的问题,我们通过实施土壤调理剂对它的土壤结构进行一个改良。

改良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0%,耕地质量等级提升了0.3个等级,保水保肥能力明显增强。

团风罗霍洲村高标准农田项目管护小组组长 胡恒品:对我们这个增产增收肯定是起到很大的作用。今年我总共种地是1,000亩,小麦有600亩,油菜有400亩。每亩油菜可能增产个60斤,小麦估计应该增产个100斤左右。

如今,项目实现了“渠相通、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建成不是终点,长效管护才是关键。团风县创新“三级一体”管护机制:县统筹监督、乡镇考核、村级落实,12家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成为管护主体。“谁种地、谁管护,责任到人才能效益长久。”

团风县农业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心主任 张明强:化信息监测。项目区新建一座农情监测站,理论用田间物联网采集大数据,实时监测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状况。推进水、肥、病虫等农业生产各环节数据化管理,提升地理后劲,赋能农田稳产增产。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徐高元 肖丰慧 陈昱 李好 团风台 通讯员 董旗礼 刘超

编辑:黄俊杰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5/cc9db4a8731b24e8f2e3d7dcc431289d.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