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冈市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黄政办发〔2025〕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感湖管理区、黄冈高新区管委会、黄冈市临空经济区管委会、白莲河示范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黄冈市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5年6月23日
黄冈市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
为抢占发展新赛道,加快全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发挥我市国土空间、低空资源、应用场景等比较优势,统筹推进低空制造和飞行运营协同发展,构建制造与服务相融合、应用与产业相促进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全省低空经济发展综合试验区、武汉低空经济协同发展先行区、大别山低空经济发展引领区。到2027年,全市低空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低空制造初具规模,应用场景加快拓展,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力争全市建成1—2个通用机场、50个以上起降点、1个低空综合服务平台。融入武汉低空产业链,力争引进1—2家具备整机生产能力的企业,培育50家零部件企业和10家新型材料企业。围绕时尚文旅、农林生产、城市治理、物流配送等领域打造一批“低空+”应用场景,开通“云端游”线路9条以上,80%以上高标准农田实现无人机植保。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建设低空基础设施
1.完善地面起降设施。推动麻城通用机场2026年建成,力争武穴、红安、罗田、蕲春、英山等通用机场在“十五五”期内启动建设。完善鄂东南(黄冈)应急救援基地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黄州、团风、浠水等8个航空应急救援起降点能级,完善能源站、运维站等配套设施。2025年在大别山医疗中心、麻城龟峰山、湖北黄冈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地布设起降点20个;到2027年,力争全市起降点布设达到50个。对新建或改扩建通用机场,给予最高1200万元补助(含省级补贴)。对在市区新建各类起降场地,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按照实际建设投入50%补贴)。(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卫健委、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财政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黄冈高新区管委会、黄冈市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以下责任单位均含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不再列出)
2.搭建低空智能信息平台。依托黄冈政务大数据平台,统筹空域划设成果和部门信息资源,建设集低空飞行服务、无人机综合监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黄冈市低空综合服务平台,为低空用户提供空域、航线申请、飞行计划申报、飞行通信气象监测及飞行过程监管等服务,链接省低空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对低空信息基础工程建设项目,每个项目最高补助100万元(不超过审定合同额50%),每个企业每年最高500万元(含省级补贴)。(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经信局、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黄冈高新区管委会、黄冈市临空经济区管委会)
3.开辟低空飞行航线。推动麻城等通用机场联通国内其他主要城市“干支通”运输模式,规划“麻城-武汉-随州-襄阳-十堰”低空航线网络。探索开通武汉至黄冈商务出行航线,到2026年,力争开通第一批商务出行航线4条;到2027年,力争开通第二批商务出行航线5条。支持低空经济企业在市区开通低空物流配送试点航线(起终点至少有1个在市区),对取得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并使用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常态化运营(年度执行不少于1000架次)的航线,每条新开航线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取得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并使用大、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常态化运营(年度执行不少于500架次)的航线,每条新开航线给予一次性奖励40万元;对取得行业主管部门审批且在公开渠道售票的新开通航短途运输航线(航线距离不低于25公里)并常态化运营的低空经济企业,每条航线(年度执行不少于100架次)给予不超过每人次500元、每架次不超过3000元的奖励,单条航线每年最高奖励200万元。(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黄冈高新区管委会、黄冈市临空经济区管委会)
(二)突破性发展低空制造产业
4.大力引进无人机整机制造。统筹全市低空资源和政府购买服务,以应用场景牵引带动低空制造。紧盯亿航智能、普宙科技、极飞科技、纵横股份、白鲸航线等无人机整机制造头部企业,招引来黄设立生产基地。推动航天宏图年产500架多旋翼和垂起固定翼无人机整机制造项目落地。对首次取得国家通用航空器(不含起飞全重150千克以下无人机)整机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的,给予100万元奖励(含省级补贴)。(牵头单位:市招商服务中心、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黄冈高新区管委会、黄冈市临空经济区管委会)
5.发展关键零部件制造。布局黄冈高新区无人智能装备产业园、麻城五脑山综合旅游开发产业园等低空制造专业园区。聚焦驱动系统、传感器、导航设备、通信模块等关键零部件领域,融入武汉低空制造产业链。紧盯欣旺达、炼石航空、高德红外等无人机产业链上游零部件头部企业,推动来黄设立生产基地。引导科峰传动技术创新中心开发无人机传动系统,引导尚赛光电、铭普光磁、云泰光学、力神电池、蕊源电子、海成电子等企业开发户外显示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光学镜头模组、专用锂电池、专用电子元器件等。对研发首台(套)重大装备,经认定符合条件的,按产品购置单价或研发费用的15%,对产品研制方和示范应用方给予补助,双边最高奖补1000万元(含省级补贴)。(牵头单位:市招商服务中心、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黄冈高新区管委会、黄冈市临空经济区管委会)
6.发展新型材料研发制造。紧盯中复神鹰、光威复材、南京聚隆等高强度轻量化新材料龙头企业,鼓励来黄设立生产基地。引导企业开发低空飞行器专用复合材料、真空隔热舱段及热电池保温壳体等。支持企业开发电子级氢氟酸、高端磷基化学品等无人机芯片制造重要材料。对研发首批次新材料,经认定符合条件的,按产品购置单价或研发费用的15%,对产品研制方和示范应用方给予补助,双边最高奖补1000万元(含省级补贴)。(牵头单位:市招商服务中心、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黄冈高新区管委会、黄冈市临空经济区管委会)
(三)培育“低空+”经济新业态
7.“低空+时尚文旅”。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类低空经济新兴消费项目,依托重点旅游景区开发空中游览等特色项目,推出一批“云端游”系列产品。2025年在麻城龟峰山、罗田天堂寨、英山“印象英山·遇见毕昇”文化旅游区、四季花海等重点景区开展空中游览等低空旅游试点,逐步向黄梅东山问梅村及五祖寺、红安天台山、团风牛车河、浠水三角山等景区拓展,到2027年力争拓展至20个重点景区。开发跳伞、滑翔伞、动力伞、无人机航拍等多样化观光旅游产品,2025年在麻城五脑山、罗田薄刀峰、英山大别山主峰等地开发低空运动项目,到2027年力争拓展至红安天台山、英山桃花冲、浠水三角山、白莲河斗方山、黄梅挪步园等10家景区。利用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融合黄冈文化、现代城市等元素,打造黄梅东山问梅村无人机编队表演等文旅消费新场景,构建“低空+文旅”新业态。开发“云端游”线路,第一批力争开通麻城北站-龟峰山、黄梅东站-东山问梅村等“云端游”线路2条;到2027年,力争开通第二批“云端游”线路7条。(牵头单位:市文旅局;责任单位: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黄冈国投公司)
8.“低空+农林生产”。推动无人机在作物监测、药肥喷洒、精准种植等农业植保领域规模化应用,到2027年,无人机“农业植保”服务农作物面积达到1000万亩次,覆盖全市80%以上高标准农田。推广无人机在农产品采摘运输领域应用,在浠水开展猕猴桃采摘运输、英山开展高山茶叶运输等场景应用试点,逐步向重点农产品产区延伸。深化无人机在森林巡检领域应用,2025年“无人机+森林巡检”服务面积达到1000万亩,2027年力争覆盖全市森林范围。推广无人机在松毛虫、松褐天牛等森林病虫害防治领域应用,2025年在麻城、罗田、武穴、黄梅等地开展“无人机+病虫除治”规模化运用,2027年全市服务面积达到50万亩。鼓励从事植保作业的农林生产经营组织购置植保无人机,争取购置与应用补贴。(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9.“低空+城市治理”。加大无人机在城市治理领域应用,支持将购买低空服务统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打造“无人机+应急救援”应用试点,依托鄂东南(黄冈)应急救援基地,执行应急指挥通信、灾情侦察、人员搜救等任务。推动无人机在交通安畅领域应用,2025年在市、县城区推动应用试点,到2027年拓展至全市12条高速。推动无人机在河湖巡查领域应用,2025年在龙感湖、赤东湖、太白湖等8个湖泊和滠水、倒水、举水等7条重要河流干流开展试点,逐步向列入湖北省湖泊保护名录的114个湖泊和重要河流主要支流延伸。推动无人机在警务巡检领域应用向乡镇延伸,2025年向重点乡镇及县城周边乡镇延伸,2027年力争覆盖全市60%乡镇(街道)。深化无人机在地质灾害防范领域应用,2025年推进英山、黄梅和蕲春“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县建设,探索运用无人机开展地灾隐患巡排查,2027年“无人机+地灾防范”覆盖全市7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向风险区延伸。推动无人机在园区巡查领域运用,2025年在黄冈化工园、罗田化工企业集中区、武穴马口化工园等化工园区开展无人机巡查试点,2027年力争“无人机+园区巡检”覆盖省级以上开发区。推动无人机在消防联勤、重大活动保障、违规监管等领域广泛应用。(牵头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城管执法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消防救援支队、黄冈高新区管委会、黄冈市临空经济区管委会)
10.“低空+物流配送”。依托武汉天河、鄂州花湖等干线机场和麻城等通用机场及县级物流园,提升末端配送能力,探索“干-支-末”物流配送体系。2026年,力争开通罗田九资河至罗田智慧物流园、蕲春河西工业园区至蕲春县智慧物流园低空物流配送线路;2027年,力争开通罗田智慧物流园、武穴港智慧物流园、麻城综合物流园、红安综合物流园、蕲春智慧物流园至花湖国际机场等5条低空物流配送线路。支持顺丰、邮政、“三通一达”等头部物流企业和大型商超、医院、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开展无人机配送服务试点,2025年推动顺丰公司、黄商集团、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等探索“无人机+闪送”服务试点;到2027年,力争低空运输件数达到140万件。(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卫健委、黄冈市临空经济区管委会)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统筹调度。将低空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低空基础设施布点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黄冈市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市发改委负责统筹调度,加强与省空域管理、行业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定期组织会商研判,推进重大项目、商议重要事项、解决突出问题。组建低空综合服务公司,负责全市低空空域管理协同运行和低空飞行管理服务、智能信息网建设等工作,承担市级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管理,统筹全市城际间低空起降设施和通信、导航、监视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科学精准划设黄冈市禁飞区、限制区、适飞区等低空空域,统筹利用城市和区域低空空域资源,争取空域资源利用最大化。积极争取国家超长期国债、专项债、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以及低空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低空经济产业重大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强化用地、环保、交通、电力、燃气、给排水等保障。鼓励各县(市、区)根据需要结合实际制订支持政策,在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人才引育、投资技改等方面给予支持。政策奖补资金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受益、谁兑现”原则确认承担主体,市区按现行财政体制分担。
(三)引育专业人才。以顺丰培训中心为平台,建设航空教育科普研学基地。依托大别山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航空类展览展会、航空嘉年华等活动。整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资源,开展无人机设计制造、驾驶培训、维修保养等技能人才培训,打造低空飞行培训基地。联合武汉理工大学、黄冈师范学院等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平台,探索建立低空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强与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协同联动,广泛开展政策推介、供需对接、技术交流,吸引低空经济领域企业和人才来黄创新创业。
(四)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宣传,提升企业和群众对低空飞行器的认知度和安全使用意识。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稳妥推进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发展。加强对低空飞行器设计、生产、进口、飞行和维修等活动的规范管理。强化风险防范,加强部门联动,严厉打击威胁生产安全、信息安全、飞行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
来源:黄冈政府网
编辑:龚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