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领的美丽嬗变——陈策楼村发展纪实

2025-07-10 10:53  

通讯员 李青松

初夏,大别山余脉烽火山下苍松翠柏掩映着一片白墙黛瓦的村落。漫步其间,既能在陈潭秋故居纪念馆触摸百年革命记忆,也能在五彩村落里感受田园诗意——这里是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5月23日,这个诞生了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的红色村落,荣登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榜单,完成了从鄂东革命策源地到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

红色是陈策楼村厚重的历史记忆。

这幢1979年修复的明清风格建筑(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不仅是烈士早年生活的见证,更是鄂东革命的起点。

中共一大后,回到家乡的陈潭秋在此点燃革命火种:建立鄂豫皖大别山地区第一个农村党小组,成立中共黄冈临时县委,让陈家祖宅与陈氏祠堂成为鄂东革命的“策源地”。1927年冬,反动派的屠刀挥向这片红土,122名共产党员与进步群众倒在血泊中,陈家七重祖宅与陈氏祠堂化为灰烬,整个村庄三年不闻烟火。

战争年代,这个小村庄有20名烈士为国捐躯。陈潭秋全家20余人中,8人投身革命,6人壮烈牺牲。他的妻子徐全直1934年在南京雨花台就义时年仅31岁,这对革命伴侣成为中共一大代表中唯一一对夫妇烈士。如今,故居旁的红色银杏园里,每一片叶子都在低语着“满门忠烈”的传奇。

红色是陈策楼村宝贵的发展资源。

12年前,陈策楼村群众收入增长缓慢,全村有上百户、近300名贫困人口。转折始于“红色故里,绿色家园”的精准定位。

10多年来,陈策楼村以红色党建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先导,以乡村旅游为主题,依托红色人文、绿色山水资源优势,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村民们过上了向往已久的美好生活。

作为湖北旅游名村,陈潭秋故居景区是陈策楼村红色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也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湖北十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大别山红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景区。作为“黄冈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绿色乡村示范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陈策楼村不断将红色文化融入绿色生态,用绿色生态承载红色文化,在加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愿景上阔步前行。

潭秋大道是陈策楼村东南西北方向主干道,总长1500多米,以主干道为中心向全村辐射,修建了环形公路、百姓舞台、体育健身广场、陈潭秋故居景区接待中心、旅游厕所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澄潭公园、铜像广场、宣誓广场、独尊亭、村史馆、聚星讲堂、星火园、澄心园、户外党校、玉兰园、红色银杏园等10多个旅游景点,与陈潭秋故居景区形成和谐共生的红色文化区。

沿着陈策楼村环形公路,是12个村民小组的秀美湾景。结合村庄布局和自然资源,全村以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为中心,先后建设“紫气东来”“山丹丹红”“金秀大地”“绿竹坚强”“八月桂花”等“五彩村落”,扮靓了民俗文化区。

聚星以成火,攥指而成拳。陈策楼村创新探索湾组党建模式,推行“一个湾组一个党小组、一个理事会、一个活动阵地”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引领作用,不断将湾组党小组活动阵地“聚星之家”打造成凝聚基层“满天星”的红色高地,成为黄冈市农村基层党建的一面旗帜。

陈策楼镇党委书记罗颖介绍,陈策楼村确立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思路,将红色文化融入绿色村庄建设,由经济落后村跃升为全国闻名的红色美丽村庄和全国文明村镇,成为全国闻名的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和群众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红色是陈策楼村强大的精神动力。

10多年来,陈策村深入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富裕乡村、安居乡村、洁净乡村、文明乡村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沿村庄、道路栽植各类景观林木,铺设绿化草坪,安装太阳能路灯,硬化通村通组道路,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建起服务大厅、文化大院、图书馆、卫生室、电商平台、文化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配合整体打造陈潭秋故居纪念馆景区,陈策楼村按荆楚特色风情,以青砖黛瓦为主基调,改造民居50多家,打造了“节令墩”“笑脸墙”和休闲栈道、湾组休闲广场等小景点,使全村的湾组、公共设施和田园风光与陈潭秋故居纪念馆景区融为一体,相映生辉,形成红、绿文化观光体验综合园区。

新时代新征程上,陈策楼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绿色水果,白色棉纺,紫色葡萄,蓝色水产等“五色产业”,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683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75户贫困户、275人实现整体脱贫。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0多万元。

陈策楼村有着发展纺织业的传统。本世纪头十年,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纺织业一度滑到谷底。进入新时代,村“两委”改制改造原有村办企业,盘活集体资产,鼓励支持能人创业,创办雅比毛巾织造车间、虹鑫毛巾厂、浩宇棉纺厂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过亿元。

陈策楼村属于丘陵地带,非常适合葡萄等特色农作物种植。2016年,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打造了一个集葡萄种植、观赏、采摘体验和销售于一体的“圣火紫晶”葡萄采摘园,小小的葡萄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陈策楼村大力整理和改造土地,引进名特优质品种,开发建设了80亩葡萄园,80亩黄桃园,90亩奈李园,60亩柑橘园,600亩精养鱼池,660亩优质水稻基地,推动红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水面休闲渔业旅游相融互促,出圈出彩。

7月2日,迎着拂面的夏风,一条新建的“红色飘带路”,把笔者带到了陈策楼村特色水果采摘体验区,而这条由红色水泥、灰色步道砖、鹅卵石和青石板拼接而成的3000米长的“多彩旅游路”,将红色文脉融入村庄小径,串联起厚重的历史记忆,也承载着浓浓的山水乡愁。

沿红色旅游公路、故居二路和红梅大道,陈策楼村打造了一条绿色观光带,建设了水上亲子乐园、露营基地和垂钓休闲基地,使全村形成亲水近绿、红色文化与休闲农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带火了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当年您夙夜期盼的国富民强,如今山河犹在,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这盛世繁华,正如你所愿……”这是2021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特殊时刻,陈潭秋和徐全直之子陈鹄,时隔88年写给父亲的一封跨越时空的《回信》,向烈士报告他当年未竟的事业——今日的伟大祖国。

这盛世,如您所愿。如今已成为陈策楼村的生动注脚。从烽火岁月的革命火种到新时代的文明新篇,这片红土上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着新的传奇。

来源:黄冈日报通讯员 李青松

编辑:龚丽君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7/435338ac3ef63a84ff2ee778d5bc334b.jpeg